社区感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在地化
近年来,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所面临的一大困局在于,农村人口面对不断降低的城市入门门槛所表现出少有的犹豫和徘徊,因为在可以自由进城打工、购房的情况下,户籍入城就意味着失去了土地,同时,“城市居民已经没有了超国民待遇的社会福利。就业、住房的市场化,尤其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城市人的就业、住房、粮食和一些副食品都纳入了市场,其优越性明显下降。”在此种情况下,农民更希望通过兼占的方式,游走于城乡之间,以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这直接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呈现出“移”而不“转”的特点。在此情形下的进城农民自然很难生成“社区感”,其在地化进程也必然会迟滞缓慢。
总之,从在地化的视角切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由“城乡分立”到“城乡一体”的演化,不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推进,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时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植根于社会关联基础之上的在地化,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我们应持久努力地推进这一进程。
阅读延伸
本土化与在地化
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本土化在主体不明的情况下,也可能被称为在地化。
本土化与在地化主要区别在于:在地化,是客观融入当地,即外来者融入所居地;本土化,是主观融入当地,即本地者归返乡土。
我国农民市民化
的三种形式
学者郭庆松根据农民市民化的深度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将我国农民市民化具体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就业市民化、户籍市民化、生活市民化。他认为,就业市民化是基础和前提,户籍市民化是实质和保障,生活市民化是目标和归宿;生活市民化需要就业市民化、户籍市民化作为保障,以提高生活市民化的质量,生活市民化也可以更好支撑就业市民化和户籍市民化。(陆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