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与改革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服务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重点在于加快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与改革,逐步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从中央到地方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承上启下的特定时期,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未来几年,能不能有效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关键是在推进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2020年: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窗口期

2020年是我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2015年至2020年正是我国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几年,能否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短期内的稳增长,而且对实现中长期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2%,创历史新高。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服务业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一是工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一个历史性交会点。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适逢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我国能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提升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为此,“十三五”时期要大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

二是人口城镇化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人口城镇化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国际经验看,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但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只有53.73%。2015年至2020年这几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突破,意味着将有众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这将为生活性服务业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升级的新阶段,消费结构正处在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可能提高到40%至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至60%。“十三五”时期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重在加快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以消费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供给,在扭转投资与消费失衡格局的同时,为我国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服务业   迟福林   工业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