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艺术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权力涉及的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而艺术涉及的则是人们精神生活审美方面的问题,二者之间并无经常的必然联系。但近年来,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权力与艺术日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相互利用,相互交换,从而滋生出各种腐败怪象,使本应是人们精神食粮的艺术佳肴褪变成了腐蚀人们心灵的毒品。
首先是对党政官员造成严重腐蚀。常规的贿赂多是求人办事者直接向掌握权力的官员送钱、送卡、送各种有价证券等,而现在贿赂已由传统的贿赂手法升级为高级的“雅贿”——送字、送画、送文物等。近年来查出的贪官,家中都发现其收受的不少珍贵的中国书画作品与文物。这种所谓“雅贿”看起来虽然不那么俗气和露骨,但本质上与传统的贿赂毫无二致,最终的目的和结果仍然是以权力交换利益,以损害公众利益满足官员的私人利益,从而造成对党政官员的严重腐蚀。
其次是对书画艺术造成严重伤害。权艺交易的雅贿不仅仅是对党政官员造成严重的腐蚀,也严重伤害了书画艺术自身。高雅的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本是陶冶人们高
尚情操的精神佳肴,却通过雅贿变成了贪官们收受贿赂的赃物。这不仅极大玷污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严重伤害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教育、传播和发展。当中国书画艺术成为牟利的工具后,就不再是中国书画艺术工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只是对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利益的追求了。因此,在权力与利益的双重挤压下,独具魅力的中国书画艺术就很难按照自身的规律与要求而生存和发展了。
最后是对中国文化形象造成严重破坏。外国人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首先得从中国语言文字学起。在学习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到中国的书画艺术。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中国书画艺术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天然使者。但现在当世人从中国新闻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员依靠权力摇身一变成为“书画家”,甚至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其所谓作品不断公开发表、出版并频频获奖的现象后,目睹高雅的中国书画艺术轻易沦为权力与金钱的婢女,这不能不让以中国书画艺术为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文化因之蒙羞。
权艺交易何以盛行一时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利益互相利用;二是心理上掩耳盗铃的解脱;三是文化上的附庸风雅。从客观方面来说,一是制度的疏漏;二是党纪国法的缺失
权力与艺术两个并无内在联系的事物为何能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并通过雅贿的形式盛行于官场和艺术领域呢?这其中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外,也与官场和艺术界所处的主客观小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利益上的相互利用。在我国的政治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权力部门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支配公共资源的优势。而艺术部门除了拥有艺术的高雅虚名外,也拥有将作品转换为财富的实力优势。正是这两个部门各自的优势,促使一些官员和艺人共同走上了权艺交易的不归路。官员所看中的是艺术界的名利;艺术界看中的是官员的权力。于是官员们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趁机捞名捞利;艺术界也热心邀请官员“指导工作”,并主动奉上“艺术家”和“协会主席”等荣誉称号,一则为本单位拉大旗作虎皮,二则换取官员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二者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二是心理上掩耳盗铃的解脱。如果说,有些官员在接受赤裸裸的钱物贿赂时还有点违纪违法的胆怯心理的话,那么当行贿者以雅贿的形式送上名贵书画作品时,这些官员就会抱着鲁迅小说中人物孔乙己所说的“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的心理而坦然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书画艺术爱好者,接受同好者馈赠的书画作品,只是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和欣赏而已……这样就大大解脱了官员笑纳这些艺术礼品可能违纪违法的心理顾虑。
三是文化上的附庸风雅。众所周知,凡贪官大都贪得无厌地追求香车、豪宅、美女等各种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但也有一些贪官不满足于这些低层次的欲望,刻意把自己装扮得高大上一些,于是拜师学艺,练字习画,经常混迹于书画艺术界,以博得“学者型官员”、“艺术家领导”等雅号;而一些不良艺人,也主动接受并靠近这些官员,以图日后通过这些官员办事更加方便。
从客观方面来说,一是制度的疏漏。制度是防范权艺交易的重要手段。这些年来,各行各业都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书画艺术界也不例外,但与别的行业相比,中国书画艺术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已颁布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尤其是缺乏很专业的、可操作的具体制度规范,从而让权艺交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范。二是党纪国法的缺失。党纪国法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底线,更是防范和惩处贪官权艺交易行为的红线。但我国现行的党纪国法中涉及或适合书画艺术领域的监管条款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这就很容易让一些违纪违法的权艺交易者逃脱党纪国法应有的制裁。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附属学校青年书画家)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