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十八大精神是“四个全面”的总源头(2)

——谈“四个全面”形成的历史逻辑

核心提示: 从“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统领中国发展总纲,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要领域和主攻目标。

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目标时,同时将改革的目标与发展的目标一起并列提出。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在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报告继而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三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四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五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的历次三中全会的主题都是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有的涉及的是全局性改革,有的涉及的是局部性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与十八大报告中的提法有一点不同,即少了“开放”二字。按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和观点来讲,“开放也是改革”。所以,为突出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题,将改革开放简化为改革,更为简明扼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5+1+1”的七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是与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五位一体”的建设相对应的,即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国防与军队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确定的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果我们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与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相比较,就会发现后者仅仅是一个总的、大体的设想,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的任务目标。而前者则是在广泛听取全党全国人民意见,广泛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作出的全面的战略部署,其涉及的领域之广,采取的措施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深水区的要求。但是,从改革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以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配套的“五位一体”来看,“全面深化改革”也是直接来源于、来自于党的十八大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十八大精神   四个全面   曲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