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公民意识逐渐加强,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分析,并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提出建议,对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办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治理理论 政府 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政府公信力降低的情况,各国都加强了对公信力的建设。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与阶层矛盾突出并存,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制意识提高并存,造成了我国各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公信力降低的情况,直接削弱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损坏了公众形象。我国的政府公信力遭遇寒流,形势不容乐观,这也是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分析政府公信力问题与探讨增强政府公信力的方法,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要求,也是现实需要的选择。政府公信力问题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全方位问题,它的研究与提升涉及到很多学科理论,本文主要是利用行政学理论来予以分析阐述。
当前阶段,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与执法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钓鱼执法”、暗箱操作、土地补偿纠纷、群体性事件等都暴露出一些政府部门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阻碍了政府效能的充分发挥。所以,好好研究“治理理论”,营造正面的政府公信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使政府和民众能够协调统一、上下一心,确保政府政策的高效实施,增强行政执法的效率,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就会大大改善,假以时日,政府的公信力会逐渐提高,以此实现良性循环。
“治理理论”的界定
“治理理论”,指的是把社会企业、私人部门等的管理方式用于公共部门,如把激励机制用在政府人员的公共服务中来。作为“善治”的治理,其内涵指的是一类高效率的、包容的、权责明确的且能被充分监督的公共服务系统。而从社会控制管理的角度来讲,它指的是政府和社会各层面、政府部门和私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治理”这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个人的关注。其方式和目标不同于以往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运用政府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后者作用范围相当有限。“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公共治理可以是通过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政府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上下互动等方式来实施,而且其作用范围可普及到国际社会。
“善治”是政府追求的目标。善治是一种最好的治理方式,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良好的互信关系是政府与国际社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合作与互动之上的政府治理模式的社会基础。
政府公信力内涵
政府公信力的定义。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自身行政能力与公众满意程度相作用的结果。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通过公共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被民众承认、服从的能力。通常认为政府公信力有着两个层次:首先是政府自身的信用状态是否良好;其次是政府得到公众信任与服从的能力。信息时代,政府工作的焦点不单单是是否干得好,而是能不能让公众认为它能干得好,执政能力、宣传策略与公关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公信力就是如此,高信用不必然具有高信任度,因此政府不但切实需要有很高的信用水平,同时也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公众知道并且让公众相信自己。总而言之,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的信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是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的,所以,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就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主体的辩证关系。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政府和公众;涉及到两种行为,信任和被信任;涉及到一组关系,信用与信任的关系。政府是政府信用的主体,作为被信任方;公众是信任的主体,扮演施信方的角色。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公众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群体。我国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治州等地方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