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镇级市发展道路探讨

【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推进城镇化改革。为此,国家提出了镇级市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文章针对“镇级市”理论所提出的改革背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改革试点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镇级市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要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更好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思路。该目标和思路的提出,对于中国乡镇、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对小城镇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2010年,根据中央下达的文件,各个城市展开了促进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试点的关键任务是解放下级城镇的生产力,使得下级镇政府真正拥有管理的权力。此次试点是从中小型城市开始的,可以对周边的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中的重点任务就是促使城乡机构的多元化,平衡城乡发展,把收纳能力好、有经济实力的“镇”转变为“市”,促进中国城乡步入健康、有效、不断进步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背景

乡镇制度最初的确立,可上溯至1909年清政府颁布的《自治章程》,其中明确规定了乡镇之间的划分界限,即人口达到了5万或者以上数量人口,则称之为“镇”,如果是人口不足5万的,则被称作“乡”。之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中,也对乡镇做了确切的划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城市农村一体化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各地区都进行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改革,到1954年中国境内再无县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一书完整地记载了县辖市取消的过程。自此次改革以后,乡镇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直到2010年的浙江温州会议,正式提出了“镇级市”的概念,并且选取了浙江省的五个乡镇进行镇级市的试点改革。在两会期间,这个改革方案又被重新提出,获得了绝大多数人大代表的支持 。①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时较长,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波折,而且城镇化发展的许多负面影响在很多下级城镇的影响比较持久,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着户籍、土地等制度问题,要在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困境,促进中国城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完全的城镇化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过深入研究,根据各地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差距和不同,各自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并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进行调整。国家加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打破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离发展的单一结构,通过落实政策把乡村和城市合二为一,使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互补,促进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市场的集中发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发展道路   背景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