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这个因疾病缠身而坐在轮椅上的伟大科学家,运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首先,他肯定,作为连光也无法逃逸出来的强引力场的“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而是存在着辐射,当这种辐射导致能量消耗殆尽时,黑洞就会蒸发。其次,肯定黑洞的中心是“奇点”,即以数学的方式假定的无限小的点。正是在这个点上,原始物质的质量和能量达到了极点,引起了大爆炸。再次,肯定宇宙在时间上是有起点的,而在空间上则是无边界的,从而推翻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关于时空永恒存在的学说。
尽管宇宙大爆炸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观测和发现所证实,但仍有诸多谜团没有得到破解,如:宇宙会无限地膨胀下去吗?如果膨胀在时间和空间的某个点上终止,引力会导致宇宙的重新塌陷和新的奇点的产生吗?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有趣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由于肯定宇宙在时间上是有起点的,因而与罗马教廷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产生了某种“共鸣”。1981年,霍金到梵蒂冈参加宇宙论会议,受到教皇的接见。令教徒们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教皇居然跪倒在霍金的轮椅前,亲切地与他耳语。而在348年前,即1633年,在同一个宫殿里,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签署了谴责伽利略的文件。世事沧桑,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就创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寂说”,即在一个自身封闭的宇宙中,熵在不断地增加,一切能量最终会转化热能,宇宙将在热寂状态中死灭。这一见解提出后,在理论界也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宗教界对“末世论”的争论,还是未来学家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无论是科幻作家对“核冬天”的断言,还是电影编导对“星球移民”的构想,都蕴含着地球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而从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来看,一切产生出来的具体事物都会灭亡,但构成这个大千世界的物质则是不灭的。正如恩格斯告诫我们的:“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触角二:伸向内部世界
人的内在世界的展开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而是围绕着经济关系的中轴线而展开的。不管人类对其自身及其内部世界做出了多少探索,人(自我)的神秘性并不因此而消减。
如果说,人类早期的哲学思维总是向外伸展的,那么,随着思维的成熟和深入,它开始倒过来,指向人类自身,尤其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即内部世界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站在山崖上的狮身人面的怪物——司芬克斯向路过的俄狄浦斯提出了如下的问题:早晨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行走的动物是什么?按照规则,如果俄狄浦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他将被司芬克斯吃掉;如果他准确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司芬克斯将坠崖自杀。这就是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由于俄狄浦斯准确地说出了谜底——人,司芬克斯不得不坠崖自尽。那么,为什么人早晨是四只脚、中午是两只脚、晚上是三只脚呢?因为早晨、中午和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三个时期。儿童时期手脚都在地上爬,青壮年时期两脚站地,老年时期走路要靠拐杖,成了“三只脚”。
公元1世纪,西方产生了基督教。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1871年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在达尔文看来,人根本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在后达尔文时期,人类学家的核心任务就是描绘出人类起源的蓝图。按照考古发掘的材料,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180万年前古猿演化为直立人,一直延续到20万年前。随后又发展出早期智人,延续到约5万年之前。最后出现的是晚期智人,他们与现代人在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