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世俗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

7

在现代社会,个体主体面对高度紧张的社会压力,不断充实的物质生活和相对窘迫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日益突出。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现代社会,个体主体面对高度紧张的社会压力和飞速变化的生活节奏,日益感受到不断充实的物质生活和相对窘迫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对寻求价值支撑和提升生命境界的内在渴求,成为当代人寻求信仰依托的真实基础。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信仰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方面,马克思哲学所敞开的信仰观念变革,对于我们把握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以及当代信仰精神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意义。

信仰: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

对人而言,存在不是一个固化静止的事实,也不是自然性的生命存活,而是在有限中对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在人的诸种超越活动中,信仰不同于其他活动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终极的指向性。信仰所指向的终极存在,就其根本而言乃是人的存在意义。人的存在意义,首先来自于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觉解。“死亡”作为人自觉到的有限归宿,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于是,向“死”而思,超越死亡这一有限性的事实而赋予存在无限的意义和终极关怀,成为人们追寻信仰的始源性动因。在此意义上,信仰就是有限对无限的向往和期盼,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来说,信仰超越了个体的层面,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灵魂和终极信念。

在不同文化传统中,不同的人性理解规定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思想视域,也内在规定了信仰精神的不同方向。西方人以理性的方式面向世界,在信仰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两极对立中追寻抽象的超感性世界,从而在对此岸世界的外在超越中把信仰精神实体化,从而导致信仰的宗教化。对于中国的文明传统而言,信仰所指向的超越世界并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世的生活世界之中。所谓天命、天理、天道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高的觉解与明白的确证。中国人以心性化的方式面向世界,力求在对生活世界的内在超越中实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信仰由此成为中国人返本自求的自我教化、自我升华的精神实践。在这种人文化、德性化的信仰理解中,中国人获得着心灵的舒展与从容。进入现代以来,伴随着人的存在方式所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人类的信仰精神也面临着全新的现代性状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世俗时代   信仰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