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姣摄
硬件和软件的变革,推动着地铁阅读的普及
人们为什么在地铁这个公共服务空间读书?
王坤是上海一家企业的白领,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是他阅读的“固定时段”。用这个职场新人的话说,白天忙工作,晚上忙休闲娱乐,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是“最合适的阅读时间”。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出现更让王坤有了一个感觉:地铁里阅读的人变多了。
北京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余敏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乘坐地铁时常拥挤,但只需要一只手,乘客就可以轻松地操作手机进行阅读,哪怕是电子阅读器,也比看报和看纸质书“方便得多”。据余敏的观察,“每5个乘客当中应该就有1个人在看电子书”。
当当数字业务部总经理左力对乘客的这种猜测并不惊讶,当当通过对“当当阅读”APP的读者阅读习惯研究发现,用户的阅读时段主要集中在早8点、中午12点、晚8点后这3个区域,“早8点通常就是人们在上班路上的时间段,这恰好可以说明地铁阅读目前的普及”。
那么,地铁阅读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占领”乘客手机的呢?
根据左力的观察,地铁阅读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就已经兴起,但当时“主要是用手机看新闻”。2008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手机为终端载体的地铁阅读也日渐流行。
相应的,各种读书类软件APP也逐渐扩大书库的书量及提升产品体验。“以当当的读书4.0为例,已经有20万种图书,无论是产品设计、排版等都能很好地满足移动端的阅读需要,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变革,推动着地铁阅读的普及。”左力说。
亚马逊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认同这一观点,该负责人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拥有如纸质书般阅读体验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出现,都促使越来越多的读者将阅读体验从过去的纸张质感转至线上电子书。电子书以及电子书阅读器实现了读者随时、随地的畅享阅读。上下班交通时间如乘坐地铁等零散时间已成为很多上班一族的阅读时间,“相信地铁阅读将形成其阅读特点”。
别让“低头族”只看“不费脑子”的书
根据当当发布的《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国人在当当平台的图书消费量高达3.3亿册。其中,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购买电子书并阅读已是2014年全国图书消费的一大特点。数据显示,2014年当当电子书下载册数(含云书架)接近6000万册,占据图书销量的20%,高于去年的10%,月活跃用户增长400%。
这在尼尔森图书公司此前发布的《2014年全球图书市场报告》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报告明确提到,电子书仍是影响全球书业走势的最大变量,比如印度、中国、巴西等国,其电子书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左力认为,国人阅读率的上升也是地铁阅读兴起的重要因素。以当当为例,其2014年同比销售册数增长了30%,“这个大的趋势也有助于地铁阅读的兴起和普及”。这些习惯于埋头在手机和Kindle上的人,近年来频频被媒体冠以“低头族”的头衔,王坤就是其中一员。在每天阅读的“固定时段”,他喜欢看推送的新闻和小说乃至趣闻,“就是轻松有趣、不费脑子的”。
之所以选择看这些书,是因为“每天工作太累了,哪还有力气读书接受新知识”。这个观点,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罗汐表示认同。罗汐也常常在地铁里阅读小说或新闻,谈及自己在坐地铁时的阅读偏好,她总结为“篇幅小一点的,有趣,然后简单一些最好”。
“地铁上的环境就不适合去读太费脑子的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于晓强总结说。
左力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拿出了一份“2014年当当阅读下载量排名前20的图书”名单。名单上,《温馨家庭系》(电子书)、《让所有人心动的故事》(电子书)、《气场学》(电子书)分列前3。此外,《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电子书)、《马云正传》也位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