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载体和途径
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总看法,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文明成果,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简练生动、通俗易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教育引导师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24个字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牢牢把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
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要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反对“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轻德”的倾向,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机制,促进青年学生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两个载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高度重视教师的言行对青年学生的示范熏陶作用,加强师德、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和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推进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水平一流,更体现在文化一流、校风一流、精神内涵一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先进的精神旗帜,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育人之本、兴校之基、办学之魂,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发展特色。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把思想文化、作风、管理、制度等软实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重要作用,对内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着力弘扬高尚进取的大学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凝聚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外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升学校形象和声誉,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