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北大创办打通文、史、哲三科的“文科综合试验班”,张翼星教授自愿任班主任。退休后的2001年,他参加了北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亦即“教学督导组”),并较长时期任组长,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做笔记,写作课后评述,《大学之所以为大——高等教育纵横谈》一书中收录了“中国名著导读”、“哲学导论”、“小说的艺术”、“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四门课的课堂记述。他记述一位教授讲授“哲学导论”:“博古通今,融合中、西、印。直接攻读原著,让人心领神会,曾使许多学生如醉如痴。我曾提前六小时进入教室,都找不到座位(早被隔夜贴条占满)。”他把自己的科研方向重新确定为当代中国哲学和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之所以为大——高等教育纵横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张翼星教授参与北京大学20年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理论成果汇集。该书将当前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层哲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建议融为一体,既有从理论、历史和现状对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质特点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精辟分析,又有重视经典原著阅读、加强大学本科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建议。这与作者既是哲学学者、又是热心参与北大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密切相联的。
1994年,北大创办打通文、史、哲三科的“文科综合试验班”,张翼星教授自愿任班主任,积极参与北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退休后的2001年,“身退心不退”,他参加了北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亦即“教学督导组”),并较长时期任组长。他通过听课等形式,对全校本科生的教学进行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更为可贵的是,张翼星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方向重新确定为当代中国哲学和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为此,他认真研读了《蔡元培全集》《胡适文集》,涉猎了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些原著和史籍,查阅了教育史和北大校史,关注当代国际教育的新动态、新成果。他以哲学家的睿智,大学老教授的眼识,针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反思我国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就“大学的理念”、加强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及主干基础课的建设、大学的通识教育、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北大历史上五位校长的贡献及怎样选择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的基本传统、大学教师的天职、重视经典原著的攻读、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上课多,自学少;进教室多,进图书馆少;读教材、讲义多,读原著、名著少;被动接受多,主动钻研少)的分析和怎样转变、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设想等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发表50余篇文章,纵横论说高等教育、教学中若干理论问题,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大学之所以为大——高等教育纵横谈》涉及诸多方面,但中心、主题则十分鲜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大学之所以为大”。为了凸显全书主题,他以“大学之所以为大”作为书名。针对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规模愈办愈大,而忽视其提高质量的趋势和受市场经济商潮的冲击而出现的官、商、学交织,权、钱、智较量等情况,张教授发表了《谈谈大学之所以为大》《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实行的三种转变》《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学教师的天职》《敢干突破、切中时弊的探索——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设想刍议》等论文,反思百年来我国大学教育的历史,借鉴国内外教育理论,从不同方面论述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及怎样回归大学应有的本质,以真正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