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后发到与世界同步
在《2014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玛丽·米克尔专门辟出一章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崛起”,在她列举的实例中,就包括中国的微信、滴滴打车等移动应用。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首先体现在用户规模上。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公布的最新《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互联网网民总数的83.4%。其次,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后发”的“模仿阶段”,快速发展到与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同步”的阶段,甚至开始步入引领创新潮流的阶段。
互联网咨询公司易观国际首席分析师李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2003年到2004年,人们在手机上可使用的移动增值服务,可以视作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开端。“这一模式最初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那时候,人们可以使用彩铃、彩信等服务,用户也可以使用手机通过wap上网。但这一阶段的移动互联网是比较封闭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运营商”。
情况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首款智能型手机iPhone横空出世;当年6月,苹果公司为移动设备所开发的操作系统iOS的第一个版本也正式发布。2007年11月,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面世。移动互联网开始在美国硅谷兴起,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波发展浪潮。“iPhone这种模式出现后,运营商被甩开了,移动互联网的主导者不再是运营商,移动互联也真正从封闭走向开放。”
2009年,iPhon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年,中国3G牌照发放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声春雷,从2009年到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大爆发”时代。李智说:“这一趋势从AppStore(苹果公司官方应用商店)和安卓市场(HiMarket,中国国内最早最大的安卓软件和游戏下载平台)的APP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可以说,从第二阶段起,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已经与世界同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