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东方道路”胜利开拓的历史经验及启示(2)

“苏东剧变”的历史作用

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一个重大曲折。关于前苏联剧变的原因分析,已见诸许多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归纳为一句话:列宁以后的前苏联领导集团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违背了唯物史观,突出地表现在夸大人(阶级、政党、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立足点。对于我国来说,这个教训同样深刻。作为伟大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列宁对于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着科学的理解和运用,他十分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度,这个度就是不离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前提。

列宁有一个警句: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他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在很长时间里都未能阐述得十分清楚,因此也有“多走一小步”的时候,这对一个伟大的领袖人物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列宁能及时地或较快地纠正这“一小步”。前苏联的错误不止是“多走了一小步”,而是从终止新经济政策之后,半个多世纪一直走下去,终于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国也有同样的经历,只是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收回了这“一小步”(或者可以说是“一大步”),终于有今日欣欣向荣的局面。列宁的告诫对“东方道路”开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东方国家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这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壤。在还未摆脱人对人依赖关系的封建的半封建的国家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专制政治的长期影响是唯物史观的顽敌。夸大“天才”和“英雄”人物的意志作用,夸大权力的作用,从而离开唯物史观的原则,在这里,极易发生“仿佛是向同一方向”“再多走一小步”的情况,并难以纠正。苏东剧变不能否定列宁主义,却提醒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列宁,学习他在革命中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笔者已经提到《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中关于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当分量的文字中,“有的是可以接受的。”在其他一些文章中,也提到列宁一度全盘否定社会民主党不利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列宁事业的继承者,未能注意列宁后期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认识的转变和策略的调整,相反把反对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作法推向极端,这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苏东剧变”后,一股全盘否定列宁开拓的通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全面肯定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却随之涌动。“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或许正是这股思潮在当前中国的典型代表。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至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第一,把今天世界历史看成“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想用“民主社会主义”来解这个方程。这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我们可以向民主社会主义学点什么,但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复杂的历史方程的标准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第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成就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肯定,但把这些归结为“民主社会主义战胜暴力社会主义”。这颇似当年“路标转换派”看待新经济政策的观点,也不是正确的。第三,我国改革开放正是当年列宁新经济政策(包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证明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广阔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不是“避免修正主义”之嫌,不是“打左灯,向右转”,而是“东方道路”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第2页。

②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0页,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⑥《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⑦⑧《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第265页,第521页,第519页。

⑨《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5页。

⑩《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3~144页。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0页,第211页。

[德]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54页。

责编 / 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启示   道路   胜利   经验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