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路径
首先,吸收国外循环经济理论,构筑我国生态经济文化,培养我国循环经济人才。法学上有所谓“法律移植”,其核心内涵即在于借鉴国外成熟的法学发展理论与立法经验,从而完善我国自身的理论建设与法律制定。在循环经济国际合作问题上,我们同样应该采取此种措施,不能将国际经济合作限定在生产设备购买与技术引进的层面。这些层面的实现仅能起到“授人以鱼”的作用。从长期上看,授人以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未来循环经济发展问题。
其次,借助国外绿色环保运动对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利用这种有益的影响实现循环经济领域的招商引资。如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曾得到过日本相关技术、资金与人员的支持,这为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提供了相关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国外环境运动的“东风”,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上升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利用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国际尖端人才对我国该领域的关注,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转化为全球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从而实现信息获取上的巨大优势。
最后,积极加入国际贸易对话、环境对话,建立国与国、国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多层面、多渠道的磋商协调机制。如前文分析,欧美国家近年来对待全球环境问题的态度为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实现与其有效对话,提供了相应的政治基础。虽然欧美国家在经济对话、环境对话中常伴有政治化倾向,但我们应尽可能避免此种政治化影响,在防止其干预我国内政的同时,不能关闭或缩小对话的大门。只有在国家层面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订立相关条约,才可能在微观层面实现循环经济企业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而为了更有效地扶持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无论在中央政府级别抑或地方政府级别,均有必要就循环经济发展议题开展专题性的交流机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经济扶持政策。
必须认识到的是,要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其根本措施仍在于我国自身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的制定,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金融政策的扶持,这样才能培育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土壤。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优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来加速我国产业升级,缩短我国相关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这有赖于富有实效的国际经济合作。而文章所提出的具体措施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亦有待实践检验,希望这种理论探讨有助于我国尽早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飞跃。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①刘秋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特点与完善思路—以生态文明为视角”,《生态经济》,2014年第2期。
②翟娟,郭晴:“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下的我国政府政策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1期。
③宋德勇,欧阳强,申米玲:“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④张敏:“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合作”,《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⑤[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0~202页。
⑥顾兴国,尹建中:“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问题研究”,《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责编 / 丰家卫(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