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有效路径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拓展网络反腐广度深度。网络监督的务实开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和维持,需要公民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过去,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个人本位心理成为不少社会成员支配自己行动的力量,从而形成对社会的疏离,政治心理趋于冷漠化,政治热情不高。显然,这种政治冷漠与疏离将导致政治效能感低下,对于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中国政府动员社会资源,进行政治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理性教育,如座谈会、讨论会、实践活动等等,从而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网络监督中去。同时还应该普及网络应用基本知识,使公民可以进行简单而顺利的计算机操作,解决民众网上操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奠定基础。此外,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我国网络反腐方式灵活多样。公民可通过这些平台上发帖子、写评论、进行交流互动等,也可直接与政府官员进行电子互动,以全面、充分地了解公务人员的权力运行,从而使网络监督效益最大化。
建立公民利益保护机制,规范公民网络反腐信息真实度。目前网络反腐机制结构还不健全,政治网络建设不规范,资源信息供给、开放力度不够,同时对监督者合法检举揭发行为的保护不到位,从而损害了公民的切身利益。这要求优化网络反腐机制结构,促进网络政治资源的充分开放,同时也要构建好保护公民利益的机制,使全体公民积极参与进来。
在反腐工作中,不仅要为民众提供网络反腐平台,促进公民与官员的良性互动,更要注重建立健全公民利益保护机制,维持公民网络反腐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完善举报制度,畅通举报途径等网络平台,充分显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直接倾听民众最真实的心声,接受民众提供的真实证据。另一方面,在受理案件时,要公开审判程序和标准,而且注意对举报人信息的进行保护,确保举报人及其家人的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此外,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会造成网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虚假性,从而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进而导致网络监督的片面化、形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官员及其家人的利益,甚至危害其人身安全,也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建立公共信息核查机制,统一标准,公开程序,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面和真实,使公民利用真实的信息来参与政府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从而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实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效率。政府可充分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通过建立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信息公开制度达到与公众的有效互动,进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高效开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建议权、批评权、知情权等权利,党和政府要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完善电子政务网站,时刻保证网络政务资源的开放及更新,将凡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一切民生问题的政策或信息公布在政务网站上,并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使公民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充分全面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信息,并提出自身需求和建议意见,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发挥监督作用。
同时,建议将政府官员的一切涉及公务的开支及个人和直系亲属的财产收支,明确公布在电子政务网站上,给予公民适当的监督平台。公民通过对政府官员公开的财产状况和现实情况的比较分析,对其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进而督促其切实履行为民谋利、大公无私的责任。
完善相关道德法规,推动公民高效务实地参与网络反腐。网络作为反腐工作的新途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状态。要保证网络反腐机制的良性运行,促进反腐工作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进行法律规范和支持。
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各个方面及时完善法律规定。通过法律法规,不仅要规范网络反腐运行程序,更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主体的合法利益保护机制,切实维护监督者及其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使网络反腐真正处于法律之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符合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方略,推动网络反腐工作更上新台阶。
要想推进网络反腐有序化进行,不仅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更要加强道德伦理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明网络监督理念的宣传,并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监督风尚,增强公民网络监督良好道德意识,自觉约束网络监督行为,引导公民正确参与网络反腐工作。另一方面,创造“知荣辱、讲文明、讲正义、讲诚信”的监督环境,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监督风尚,增强网络监督的道德意识,杜绝不正确的监督行为,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风尚,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杜绝不文明行为,是广大公民维护网络正常有序运行的共同责任。
(作者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