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辨析“圈子”现象(2)

需要做的是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实现良性治理

“圈子”由关系连接而成,当极端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搞关系的人会用一切手段来拉近自己与圈子中核心人物的距离,从而换取最大利益。因此我们看到,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学术界乃至普通百姓,人人似乎都以自己属于某个圈子为荣,想尽办法进入圈子,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依靠圈子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极端情况下,法律、道德往往让位于圈子的利益,公共权力成为各种圈子的私家领地。种种情况,都对社会的良性治理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此,有人主张用法治取代德治,有人主张去关系化,还有人主张以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法治不彰的现象,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要用法来取代道德,或以契约交易的关系取代讲仁义、讲博爱的人际关系,则违背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去关系化的社会,只会让人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用契约道德取代传统道德,是将人与人的关系用买卖交易这种工具性的关系来置换讲仁义、讲博爱的情感性关系,这种主张更是违背了我们骨子里面的仁爱情感。事实上,是我们的社会错误地使用关系,才造成了很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负面结果——问题不在关系本身,而在于任何治理手段,关系也罢、法律也罢,都会被滥用。“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研究,找到发挥其优势、减少其缺点的治理之道。

事实上,那种主张以法律取代道德、以契约关系取代情感关系或是去关系化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是因为“圈子”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是处处讲求法治的美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也才因此发展出了对社会网的理论分析,如今在美国,社会网结构和关系研究已成为显学;另一方面,任何社会底线失守,任何治理手段都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崇尚法治的美国同样有安然案、安达信(美国最大的会计事务所)造假案,以及华尔街肥猫们有意设计有毒资产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等不法行为。尽管如此,我们也都知道这些并不是法治的错,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追逐小圈子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不是圈子和关系本身的错,而是贪婪纵欲、好大喜功又短视近利的错。社会也罢、组织也罢,要实现良性治理,需要做的不是消灭圈子,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体系,而是要顺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了解这种“圈子文化”,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良性治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圈子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