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国研智库论坛上演讲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王东海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 实习生周子沛)1月10日,“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在京举行,探讨新常态下的2015宏观形势暨“十三五”展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在论坛上,发表题为“公共风险及其化解与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的演讲。
防风险至关重要
刘尚希指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已经明确,就是讲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最后一个是防风险。防风险放在最后,其实是最重要的。” 刘尚希认为,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落到防风险上,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都是为了防风险。不过稳增长防的是短期风险,调结构、转方式防的是长期风险,不可持续的风险,促改革实际上也是防长期风险。他强调,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不然中国梦没法出现,从这个角度实际上防的是长期风险。惠民生,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这非常的重要,当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如果说发展半天,不能落到民生身上,这样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老百姓也不同意,与民心相悖。”
刘尚希说,平时谈的风险都是从各个局部来考虑,譬如说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很大,也就是说稳增长的风险相当大;譬如社会的冲突矛盾比较多,就是社会领域的风险;像雾霾天气,讲的就是环境生态风险。“从短期来看,也许从各个局部来讨论这些风险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从这么一些局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对此,他进一步分析说,发展是整体,不是各个局部发展的相加,有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变化,“经济发展等不等于整个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等不等于整个生活水平全都提高,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从一个局部来看,很难说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
发展是整体而非局部
刘尚希说,从短期看,假设其他方面条件不变,可以单独讨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文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这都没有问题,从方法论上都可以这么去讨论,但长期来看,这些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也是相互制约的。譬如说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会连接在一起,相互影响。文化的问题也会影响经济,生态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和经济的问题都是关联在一起。“所以仅仅就某一个领域谈风险,恐怕不足以认识全局、整体。”因为现在分析框架基本基于短期,也就是从各局部讨论问题,当然现在这种知识的分工导致知识的分科,导致我们都从某一个侧面来认识经济整体。譬如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认识发展的问题,譬如社会学从社会结构来认识整个发展的问题,譬如文化学、资源环境都是从某一个侧面来认识整体发展问题。这种知识的分工导致知识的分科,给认识带来很多的局限性,所以刘尚希认为,“研究问题的时候如果要研究长期问题就必须把这些问题打通,不打通的话远远看不到整体,那就是盲人摸象,我们只能研究一些短期问题,研究今年怎么样、明年怎么样,再多就是后年怎么样,再往前看就看不清楚了,再往前看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只是相互影响,没有办法假设,只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这个领域的问题。”所以经济稳增长的问题,可以假设社会环境,社会是稳定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谈稳定增长的问题。研究社会问题也可以假设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大的变故条件下来谈社会稳定问题,“短期可以做到,但长期呢?长期这样的相互假设都不成立,都有问题。刘尚希强调,要真正把握国家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局部的发展。
长期面临三大公共风险
刘尚希指出,建立这样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非常必要,最终要落到防风险上,从这样一个长期、整体的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风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风险、社会领域的风险、环境领域的风险。刘尚希认为,从长期的意义上看,中国发展面临以下三大公共风险:
第一,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怎么协调。刘尚希说,“改革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政府这只手和市场这只手怎么协调,这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首先理论上要创新,理论上往往认为,政府和市场常常处于对立之中,可以说一谈到政府与市场,要么站在政府一边,要么站在市场一边,形成了自由流派,现在的经济学很多时候偏向于市场派,还有一派形成政府干预派,认为政府干预也是很有必要。经济学的发展从流派来看,要么一个时期偏向政府,要么一个时期偏向市场,两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经济学的理论,看起来流派五花八门,实际上就归结于两派,一个市场派,一个政府派。这两派从逻辑上看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一样的一个逻辑,政府与市场是对立的。从这一点上看没有派,经济学就一派,对立派,整个是基于对立的思维得出观察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