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析
权力的监督机制是指相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对权力执行者行使权力的程序、范围、结果等作出评价和判断,能起到制约权力作用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立法机关的监督。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森宪法》,对于其中规定的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作法,他强调:“没有哪一部宪法对执行机关的权限做过这样严格的限制,在更大程度上使政府从属于立法机关,并且给司法机关以如此广泛的监督权。……高等法院有权对有关任免制度的一切问题做出最后决定。众议院从议员中选出一个常任委员会,组成类似雅典最高法院的机构,对政府的活动实行监督,并把违反宪法的官员送交法院审判,即使是下级执行上级的命令时违反宪法,也不得例外。”⑧
人民群众的监督。马克思对人民监督政府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无产阶级国家的公职人员必须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并赋予人民罢免公职人员的权利。列宁指出广大人民是党和政府机关的监督主体。列宁主持通过了《工人监督条例》和《罢免权法令》,强调实行工人监督权和人民的罢免权。毛泽东在1945年回答黄炎培“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指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能跳出“其兴勃焉,其亡也忽也”的历史规律。在我国,人民参与权力运作过程,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权力运行的机制越来越健全,方式越来越多样。公民参与模式的实现就是要让权力相对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彰显,使权力行使者在运行权力的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听取权力所有者即人民的利益诉求。丰富和拓展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设计,是实现公民和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更是防止政治权力滥用的武器。
舆论的监督。列宁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他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是克服公权力异化的重要保障。他把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介作为监督领导机关工作,克服消极腐败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在1924年俄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强调:“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应当有系统有计划利用苏维埃的和党的报刊来揭发各种犯罪行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舆论的监督作用,从各种舆论宣传角度加强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监督和促进。
政党间的监督。在谈到我国的政党制度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党和参政党互相监督,确保权力运行中避免形成一党专政的政治局面。邓小平就指出:“党要实现对政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切实指导与监督自己的党团和党员作起。”邓小平并且自己设计权力监督的制度框架,他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的权力监督理论是以权力监督权力和以权利监督权力的统一。
党内民主监督。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党内民主监督的一次伟大探索,体现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的制定过程中。“根据该章程,同盟从基层到中央委员会的各级领导机构,都必须由民主选举产生;选举者如认为担任公职人员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可随时撤换;区部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为一年,一年以后须经确认方得连任。”毛泽东、邓小平也在不同的讲话中多次阐述了加强党内民主的观点。胡锦涛非常重视党内民主,认真总结实现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健全党内意识和决策程序,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的基本权利。
可以看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对防止权力异化必要性认识地非常深刻。对于权力监督体制的探索呈现出一种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综合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监督主体,监督的方式,监督的权力配置体系等多个方面,对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对预防腐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反复,甚至是不厌其烦强调和论述,并在权力监督的具体方式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大胆探索。这对我们当前对权力观的科学认识和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②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第9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329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⑤《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3页。
⑥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72页,第27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责编 / 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