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了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西部地区主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效应和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绿洲经济为例,新疆的绿洲数量不少于1万个,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大的绿洲有居民四五十万人,一般的有千百来户,面积虽小,但是全疆95%以上的人口以及90%以上的社会财富都集中在这有限的绿洲。⑧现代农业经济快速繁荣,积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水土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也严重干扰了绿洲生态环境的平衡,直接表现为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水污染加剧,植被退化明显,土壤质量退化,药、化肥、地膜化学污染严重。西部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低下等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迫使西部地区传统生态文化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生产方式承载越来越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生态安全。
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市场经济下面对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西部各民族适应地区特定自然环境形成的饮食传统、服饰传统、生活禁忌、民居传统等传统生态文化载体日渐式微。以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为例,少数民族年轻人逐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之中,开始追求流行文化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民间谚语、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失去兴趣。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遭遇越来越多的传承危机,直接表现在一些传统技艺的消逝和传统生态文化继承人大量减少,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生态文化危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现代时尚追求无限度的物质享受、新奇的感官刺激,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使得原有的民族心理发生着复杂变化,一些少数民族年轻人开始轻视本民族传统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甚至彻底不顾,这些也使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快速转型期遇到挑战。
西部地区生态文化的体系建构
发展现代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任务,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先天脆弱的生态条件使得西部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具体表现为农业发展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物品,导致土壤严重污染;增加开荒面积,种植耗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等问题。工业发展中重工业倾向明显,特别是层级较低的资源开采粗放式增长,带来严重的“三废”污染问题。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草场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这样成为了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种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鼓励生态产业,开发生态产品,规避生态风险;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生态工业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产业经济双赢。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制度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秩序,进一步促进文化生态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日益重视,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权限,也相应地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以新疆为例,1995 年组织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管理办法》,1996 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至2005年3月25日立法并修订了我国第一部规范流域管理的《自治区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体系,为我国西部地区实行生态环境法治、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提供法律依据。
丰富生态文化载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生态文化孕育多种多样的载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为此,一方面可以加强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森林资源主要有天然林和人工林,西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类型多样的森林文化。人们通过森林公园这个载体普及生态知识、体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深对生态文化意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这也是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西部地区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像高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荒漠、草地和湖泊生态旅游资源、古文化遗产资源、民俗风情资源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生态启蒙教育。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对公众进行生态观念的启蒙是必要前提。西部地区各族艺术家创作出大量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的现代文学作品。这些西部生态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中充满梦幻色彩的神化与自然更接近,更具有揭示的穿透力。……往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对于反思文明对生态的功过是非而言,也许可以提供一个穿透自然状态的视角。”⑨
新时期,发展方式要转变最终还得依靠观念的转变。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需要依靠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因此,西部地区要积极倡导和普及生态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氛围。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环节,增加生态教育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素养。最后还需要一支科研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化研究。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疆医科大学讲师,新疆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新疆大学人文社科重大招标培育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3CMZ032、224—61215)
【注释】
①海山:“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环境道德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5期。
②尚衍斌:《古楼兰国居民及其社会生活考析》,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1页。
③钟兴麒,王有德:《历代西域散文选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④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⑤武文:《宏观文化人类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⑥余谋昌:《生态文化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6~328页。
⑦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人民日报》,1999年1月7日。
⑧韩德麟:“关于绿洲若干问题的认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9期。
⑨杨素梅,闫吉青:《俄罗斯生态文学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