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道义的义利观
《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这章的内容,因为涉及到阙文的部分,所以各家辨析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大家的疑问在于“斯”字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内容?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这章的分析,虽然不认为是阙文,但是与朱熹《论语集注》一致的地方是,他认为“成不以富,亦只以异”这句在“其斯之谓与”之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称述的,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对这章内容阐释只是认为齐景公虽然富有,但是死了之后,谁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值得陈述。而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大家到现在还称颂他们。
南怀瑾《论语别裁》对于这章的阐释虽然也引用了程子的说法,但是他认为这句话也可以不这么断,而且接着前面一章,内容也可以说得通。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认为伯夷叔齐薄帝王而不为的行为,正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表现。说明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前者所见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能够像伯夷叔齐等薄帝王而不为的行为就很少见了,所以人们才能够真正称颂他们,而齐景公虽然富有,却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称道的。
这章内容因为存在阙文的部分,比较有争议。大家称赞伯夷叔齐,虽然他们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而齐景公以君王之位多富有,却没有被人称道的地方。根据《论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就某一点来评述,而不是从整体上来评价一个人物,因此这段话里面的时间节点应该是齐景公去世的时候。正如《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齐景公在他去世之后造成齐国的混乱,是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原因。在孔子与弟子看来,谦让的态度,遵循“孝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而齐景公恰恰没有遵循这些原则。这里肯定的是伯夷叔齐坚守自己的道,即使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却得到了比富有的齐景公更多的称赞和尊重。这章内容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
坚持抗争的隐逸态度
《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章内容涉及到逸民的不同状态,孔子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是可以权变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用自己一生的行为证明了自己与逸民的不同,孔子既表达了对于逸民生活的欣赏,同时又坚持了自己担当责任和道义的态度。涉及隐逸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这里只是针对提到的孔子对于逸民的评价来分析伯夷叔齐所体现的孔子的价值观。
朱熹《论语集注》对这章的阐释引用了多家的注释,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可谓无可无不可。尹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而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之徒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惠,亦必以孔子断之。”在这段评论中,对孔子和逸民进行对比和评价,孔子被认为是圣人,其他的逸民是贤人。这七个人都是能够坚持自己道义原则的人,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以迎合统治者,在行为方式上各有不同,作为孔子而言,如果能坚持自己的道义,无论何种形式都不会拘泥。
南怀瑾《论语别裁》对这章的阐释中认为孔子觉得这批逸民中,最值得钦佩的是确定了人格,立志不变。伯夷叔齐做到了栖心道德,视天下如敝履。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这章的分析,认为这些隐士们有层次高下之别,但他们都是清风远韵,如鸾鵠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犹腐鼠粪壤耳。但是在具体的行为上又有所不同。
在对于这章的评论中,大家都看到了这些逸民各自的不同,也看到了孔子与他们的不同。这里列举的古人古事,也是孔子借此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态度的途径。不管他们有怎样的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对于当时昏乱时代的清醒的认识,这里不涉及到具体的事件,只是说明他们与当时时代和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伯夷叔齐积极去争取表达,最后的结果是不被统治者接受,所以选择了首阳山隐居。正如《论语》中所提及的长沮、桀溺这样的人物。伯夷叔齐在逸民中被孔子认为是最高一等,是因为他们也是去积极地追寻自己理想的政治,只是在君臣不遇合的状态下选择了隐居首阳山,并且用不食周粟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抗争。这与后面两类隐士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肯积极追寻和承担责任是不同的,与孔子自己坚持政治理想,屡次受到挫折,但是不放弃的精神是相通的。《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弟子对于老师的评价印证了这点。孔子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对待隐士,但是也表明了自己态度,虽然理解,但却不会放弃现世的责任。
结语
在《论语》的语境中,孔子并没有过度地拔高伯夷叔齐的人文精神,他把他们作为历史人物,对于他们的行为原则,针对当时的时代作了一种评述,表达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状态。在孔子眼里,伯夷叔齐面对当时的政治氛围,不肯降低自己的志向和身份去与不符合自己政治理想的朝代进行合作,并且在坚持自己道义原则的时候,能够不念旧恶,甚至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这种行为非常符合孔子的“义利观”,富和贵都是人们所要追求的,但是不依靠正义的手段取得,自己不会去占有的,所以伯夷叔齐在政治理想和态度得不到尊重的情况下,饿死在首阳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这就是孔子所积极追求的道义的精神。但是孔子对于时代的责任还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不能放弃对于社会责任的追求。
总之,这四章的内容,通过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就如各家分析出的观点一样,他看到了伯夷叔齐身上坚持政治理想的耿介、清高的人格魅力;看到了他们身上坚持“孝弟”的仁心和仁道;看到了他们坚持道义的义利观;看到了他们虽然选择隐逸,却没有放弃追求政治理想的抗争。这些内容奠定了伯夷叔齐历史传说的文化底蕴,使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作者分别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伯夷叔齐文化意象考辨与研究”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资助及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伯夷叔齐文化产业价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HB13WX013、2014WT033)
【注释】
①②⑥⑩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第51页,第49页,第70页,第2页,第178页,第177页,第36页,第197页,第87页。
③④⑤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金良年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第242~243页。
⑦⑧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9~120页,第119~120页,第395~396页。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