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合理有效的农村老年教育体系
国家机器处于上层建筑的最顶端,无疑对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马尔赫恩(Francis Mulhern)深刻地阐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有文化都包含有着政治价值,但其价值应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讲,即政治作为以公共权力为目的或是借助于公共权力而实施的活动,无疑应该对文化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为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唤醒工人、农民的觉醒,使得人民群众翻身做主而不懈地抗争与奋斗着。为此,我党的创始人纷纷举办农民学校,毛泽东曾于1926年回到韶山开办农民夜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启农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为提高农民素质,缩短城乡差距开了一个好头。这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中国农民教育的新路径。然而,与农民教育已经趋于成熟不同的是,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就江苏而言,苏北农村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苏北各级政府必须大功夫、下大力气,方能化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以战略的高度把老年教育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第二,鼓励地方各级政承担起老年教育职责,并把老年教育培训活动纳入其考核体系之中,完善监督机制。并制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参加老年教育的政策。
第三,完善苏北老年人教育设施。教育设施是苏北农村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的物质载体,没有这些物质载体,苏北农村老年人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的愿望与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为此,苏北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动员各方力量,改革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村、乡级老年人教育设施的建设中来,完善苏北农村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培训的需要。
第四,加强苏北农村老年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甚至为了鼓励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多种优惠。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各类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完善与成熟。据相关报道,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52万所学校,共有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工读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6.82万人,从而保证了2.57亿在校学生的教学,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在加快,却几乎没有老年教育专任教师,在农村连兼职教师都难以请到,更谈不上保证教育质量,这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教育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必须在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下大功夫。一要借鉴我国早年农民教育开办成功的先例,鼓励大家向梁漱溟、晏阳初等有志于农民教育学习投身于老年教育中来。二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愿意从事老年教育的学者以优惠待遇。三做好完善老年教育队伍培养和选拔体系。在苏北农村,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可以根据苏北农村的实际情况,分两步走,第一步可以先鼓励高学历的社会工作者和优秀的教师兼职做老年教育。第二步通过地方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逐渐充实苏北农村老年人教师队伍。
根据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
只有为教育主体量体裁衣,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农村老年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必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笔者在对苏北农村老年人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各异,知识结构差别很大,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大不相同,兴趣爱好殊异,心理感受和认知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向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教育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根据苏北农村不同特点的老年人,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第一,因时因地而择,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在苏北农村,由于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年人承担起干农活、接送孙子女上学、照顾年幼的孙子女等繁杂的事务,加大了农村老年人集中参加教育活动的难度,加之他们基本不会网络,不能发挥远程教育灵便的特点。苏北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上这种随机性、分散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不辞辛苦,随时把教育活动安排在农家小院、学校或田间地头。
第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实施“T”型教育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有广度的拓宽,又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特点,拓展教育深度。举例来说,笔者在苏北农村调查中走访痛心地发现,由于老年人的教育意识单薄和教育水平的欠缺,而我们的各级政府习惯于全盘照搬城市的教育模式,就使得“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就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教育目标的偏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真正地走近农村老年人,观察倾听他们的教育需要,唯有如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农村老年人教育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老年人共同努力,在向农村嵌入外来教育的同时,关键还是要促进内生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要纠正农村老年人对自我宿命认知的误区 ,打开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心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社会、教育工作者要共同行动起来,为探索适合老年人教育的途径群策群力,真正地做到“教有所乐、教有所安,教有所用、教有所为”。唯有如此,我国才能真正缩短直至消灭城乡差距,从而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良好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梦想。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D/2013/01/124)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