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公共资源,构建社会自我,健全社会同一性,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公共性人格。心理学家尤尼斯(Youniss)认为,“社会不只是个体同一性形成的背景,还是同一性形成的动力”⑧,社会自我是个体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是个体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在公民社会,社会同一性体现在个体对公民社会这一共同体有强烈的认同感,较高的社会公共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高度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个体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公共性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将与自身所属群体的交往原则推及整个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主体间人格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体现和发展。青少年对社会发展变革会产生更深的理解,更愿意思考社会中的政治和道德问题,更愿意考虑如何影响社会变革,并对民主与政治生活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引导青少年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学习、社区挂职等形式将自己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原则从所在的组织扩大到社区、社会,培养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所应该具有的认同感、公共精神、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发展青少年社会同一性,培养社会公共性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一,强化观念,加强青少年公共参与意识的引导。要引导青少年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和社会提供援助、服务行为,在社会参与中培养利他观念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第二,完善机制,加强青少年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及形式有效性建设,加强组织队伍、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建设,探索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使其成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⑨。第三,强化效果,注重青少年社会公共性人格的养成。引导青少年“在作为‘为他的存在’中不断实现着对自我的肯定,在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评价中获得自我的认同”⑩,进而将自己对社会的感情、态度、认识等不断进行内化,不断培养自我的公共性人格。
丰富教育载体,构建文化自我,健全文化同一性,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性人格。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和潜移默化认同他的文化,而成为适应其文化发展要求的成员。文化性也是公民人格的重要特性,和谐的公民社会也决不仅仅是政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而更是基于共同历史、共同价值体系、共同发展理想的情感共同体和意义共同体,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社会同一性不仅包括自我认同的社会公共性,还包括自我认同的文化性,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守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且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国家,文化认同的削弱将导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弱化。当前随着民族国家主权的建立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认同的落脚点在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升华,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稳定个人的存在感,维持自尊心的心理功能,更容易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问题,是形成个体公民人格的政治基础和内在要求,更是个体自我同一性、个体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最终落脚点。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培养青少年政治认同感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从根本上树立“如何将大学生塑造成合格的公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的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引导青少年,让他们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的政治理想,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加强中国历史教育,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教育青少年,让他们认同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最后,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名人名胜、文化艺术等充实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注释】
①张建平,刘强:“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及其解除”,《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第98页。
②欧贤才:“网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31页。
③吴育林:“公共生活理论范式对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94页。
④李寒梅,潘洁:“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页。
⑤张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青年探索》,2007年第2期,第59页。
⑥冯建军:“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及其教育”,《现代教育论丛》,2013年第5期,第10页。
⑦江琴:“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重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79页。
⑧万增奎:“‘社会服务学习’与道德自我认同”,《中国德育》,2007年第2期,第34页。
⑨唐克军:“培养具有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公民—美英服务学习述论”,《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12期,第48页。
⑩焦国林:“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认同的困境及重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2页。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03页。
王亚鹏,万明钢:“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第20页。
夏宏奎:“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代性追求”,《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第232页。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