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强社交性创新公益广告“人人互动”传播模式。在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只能依靠广告发布前的市场调研和投放后的效果评估而延时实现。随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其得天独厚的交互特性使得公益广告传播主体与受众实现了直接对话,变劝服式、被动式的公益广告信息为实时性的话语沟通,大幅提高了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效果。现如今,网络传播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其实所依托的主要是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网络的网络基础。③社会化媒体将互联网用户的真实人际交往及行为方式聚合于网络服务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社会关系来组织个人门户,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公益广告传播可以以用户的个人化信息为中心,以社会关系为脉络,带动公众对公益广告所设置的话题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及自主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以裂变式的速度带动公益广告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不断激发更多的公众对公益广告互动参与的热情。公益广告传播基于社会化媒体强社交性这一特点不但可以实现与受众的“延时互动”、“即时互动”,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人互动”,创新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
第四,信息公开性有利于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公益性是公益广告的本质属性,即公益广告应该以公益为唯一的传播目的,而禁止私利对公益资源的占用。虽然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媒体的把关失责和企业利义间博弈的失衡,导致公益广告商业化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公益广告的公信力。公信力正是以公众的评价为逻辑起点,着力强调了在主客体间主体公众的认知决定作用。④公益广告提升公信力,将有助于弱化其商业助力后的社会不利影响,并增强公众对传播主体提供的公益理念的信用体验及价值认定,进而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的热情。
社会化媒体演进至今,为公益广告公信力的提升搭建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并借公益广告信息的完备性和对称性生成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所谓公益广告传播的互信机制,实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前提保障:一方面指公益广告受众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开性,强化对于公益理念的主动追寻,并自由对公益广告进行评论、分享和反馈,积极发挥自身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指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面对失信行为随时曝光的信息公开机制,保证公益广告传播的公开、公正、透明,积极聆听公众的实时反馈,调整完善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实现与公众更近距离、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沟通。
第五,连通性将实现公益广告整合传播。作为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即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手段为企业传达统一的信息,从而使目标群体对企业形成一致的认识。整合传播不但深受商业广告推崇,同时也是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有效策略。在统一的核心公益理念下,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来进行公益广告的主题表达,形成公益广告的效果最大化,这就是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连通性,能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使之成为深化公益理念传播的理想平台。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更多地成为了人们编织自己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因此,较之于注重资源与内容整合的传统整合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视野下的整合传播更为注重关系为王,强调传播渠道的多元交融与完美互动。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整合传播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媒体功效,为公益理念的扩散搭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信息网络,强化任一单一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传播效果,并使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与冲击力得到保持和发展。
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社会化媒体丰富了公益广告传播的信息渠道,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公益广告传播在中国不仅受到了政府越来越高的关注与理解,更加带动了传媒与企业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为公众打造了一个对公益广告信息由感知到自主传播、付诸实践再到舆论监督的互动式沟通平台。然而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不可避免地将面对更多挑战。
首先,社会化媒体中信源众多且分散,如何引发足够的关注成为公益广告互动传播的首要难题。其次,社会化媒体中信息节点众多,口碑的力量将公益广告信息以病毒繁衍的方式在互联网放大、扩散,使得公益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方向极难控制。最后,社会化媒体允许更多属于公众的声音出现在公共舆论空间,因个体网民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同,极易出现公益广告舆论引导无序的状况。
由此可见,社会化媒体视野下,公益广告的互动传播要始终坚持以公众为导向,一方面,认真研究公众对社会化媒体分享的行为走向,积极洞察他们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基于“民意”挖掘出能够激发公众互动参与热情的公益广告主题,并借助娱乐性、个性化的创意表现形式强化公众对公益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在公益广告互动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意见领袖+全民参与”的公益广告传播氛围,并最终促进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72014BC24)
【注释】
①王珊:“广告互动传播模式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②陈正辉:“公益广告的社会责任”,《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第22页。
③付玉辉:“社会化媒体传播的逻辑与边界”,《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第1期,第24页。
④梅琼林,刘艳蓉:“广告公信力基本问题探讨”,《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第80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