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时代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2)

一方面,推动大学生关照现实,思考民生,活跃思维,开拓视野。社会思潮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的思潮,关注社会具体问题,反映社会现实,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社会。如今,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社会分层、腐败贪污等现实问题有直观感受,以及困惑和不解。

先进思潮的传播能增进大学生对相应民生问题的思考和了解,引导大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投身于一些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虽然一些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在出发点、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分歧甚至对立冲突,但思潮之间的相互争鸣,能为大学生提供鉴别和比较不同观点的机会、提高思辨能力。

此外,社会思潮涉及领域广泛,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生态各方面,相关理论的汲取能很好地充实大学生头脑。但大学生具有善于感性、微观、局部体验,短于理性、宏观、全局把握的思维特点,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故而比较容易陷入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宣传的误导之中,值得警惕和注意。

另一方面,推动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心持续高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以及文化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势占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加剧全球南北差距,对中国的发展制造阻碍。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时有碰撞,南海争端、钓鱼岛事件等不时升温,与美国也摩擦不断。这些事件常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成为社会思潮涌动的温床。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等问题就反映在以民族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中。

大学生在吸收批判西方、民族自强的社会思潮中,能逐步增强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但一些大学生在民族意识、爱国情绪被激发的同时,受到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在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冲突和争端时,不能够较为客观、理性、全面的把握,在国际争端上持有较极端的立场和观点,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判断行为。

引导高校社会思潮传播的具体对策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需要辩论看待,只有恰当地引导其在高校中的传播,才能将其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出来,抵制其消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在多元社会思潮激荡的背景下,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导向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并积极营造兼容并包的和谐校园文化。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质量,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分辨、甄别社会思潮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校中一些负面社会思潮的传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冲击,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也有所抵消。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课堂提供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是网络传播不具备的优势。应改变单向传播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讲演等形式,将学生转变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时政,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介绍、评析和批判当前的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相关研究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围绕社会思潮的热点、难点展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促进教学相长。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坚持实践育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加强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提供条件,让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增进认识、做出判断、坚定信念。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通常从感性共鸣开始,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水平有所局限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感性共鸣的迸发,往往与脱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误导。要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投身社会实践,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所学和专长服务于社会,自觉抵制错误的社会思潮。

加强网络话语权,善用网络的意识形态承载功能。相较于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的主动姿态和策略的进攻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还较为薄弱。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学习网络中社会思潮传播的策略,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提供文字、图片和影视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主动应对网络媒体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解,占领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各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关注网络动态,增强网络舆情,并鼓励教师和辅导员开设网络博客或个人主页,吸引学生关注,把握话语主动权。对大学生中的网络舆论领袖,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培育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增强高校、教育者之间的网络联合,建立起多圈层、多渠道的网络宣传平台,凝聚思想精英,广纳教师和学生,让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产生规模效应和群集效应。

完善机制,增强党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高校社会思潮是全方位的工作,高校应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培养出适应新形式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提供各类学习、培训机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高校党委要将思想战线建设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吸纳进步思潮,识别落后思潮本质,坚定信念和理想,带动其他师生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②[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③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10期。

④[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⑤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发展方式研究—基于思潮网站的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社会思潮   网络时代   对策   特点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