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拓性和灵活性。调查表明,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一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有力条件。一方面,终身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授课技巧培训,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年轻教师加强指导,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做到逻辑性强,生动活泼,并灵活运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方法。另一方面,应当引入网络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并规定学习过程的任务,包括视频点播、小组讨论等,制定完善的学习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教学方法选择时还应提倡结合课程特点,科学、综合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理工科等推理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坚持课堂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原则;而对于一些文史类的通识课程,则可以适当降低课堂教学比例,采取网络互动答疑和组织讨论等方式。此外,还可以将教师讲解拍摄并制作成为视频录像等数字化资源,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异步学习,从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方便、灵活的学习条件。
坚持知识学习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内在认识规律,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适应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传统课堂教学适用于年龄相同、知识结构相同的学生,缺点是难以实现个别化教学。
因此,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转变传统师生关系观,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职业需求,努力做到:第一,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同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第二,转变传统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认识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和冲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和冲突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进一步的思维和讨论;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利用认识冲突来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时调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和学习高度的产生,实现教学相长。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评价和考核是衡量人才培养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把关环节。要使评价真正起到作用,必须要做到客观和科学,因此改革的思路是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评测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科学的评测系统,既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测,又方便实现学生自我评价。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统计,可以方便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程度,从而有助于教师进行学习诊断。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能实现和推送出各类反馈信息,方便学生自我诊断,为进一步调整自身学习活动、修正学习进程提供依据。这种明确的、针对性的、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强化头脑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明晰自己当前学习活动与学习要求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自我管理,体现学习主体性。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促进教育终身化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在教育目的上应坚持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在改革实践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革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旨在促进主体性的发挥。终身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并蕴含着“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先进理念,但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上要诉诸于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当然,关于教育终身化的理念,我们不应把它仅仅看作是文化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观念和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9120810)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33页。
②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7日。
③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④⑥《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96页,第406页。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24页。
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3~24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8页。
⑨顾明远:“课程改革的实际回顾与瞻望”,《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第18~19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