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郑杭生教授与本刊的“文字缘”
郑杭生教授是《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的一位老作者,与周刊结下了深厚的“文字缘”。多年来,先生在周刊发表了大量直面社会现实、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文章。这里特整理部分发表文章目录,以示纪念。
《重建“身份—权利—待遇”体系》
《破除“边陲思维”》
《正确看待“原生态民族文化”》
《社会管理重在有序与活力兼得》
《社会需要“黏合剂” 》
《社会学:面对转型社会的态度》
郑杭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的创立者。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目前不仅已为学术界所接受和肯定,而且对当代中国的转型实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今年11月9日下午亲切看望住院治疗的郑杭生教授时指出,郑杭生教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一面旗帜。笔者将大致按时间顺序对郑杭生先后创立的五个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的探索过程及理论主旨做初步概括,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1980年代初期创立“社会运行论”, 对社会运行的类型、 “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以及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社会运行论”是郑杭生创立的第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也是产生了较广泛影响的一个社会学理论。郑杭生后来将他开创的学派命名为“社会运行学派”,足见他对这一理论的重视及这一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运行论的主导观念,即“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初步形成于1980年代初期。 郑杭生结合中国实际首次提出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改变了过去在划分社会运行类型中的非此即彼(如治世和乱世、盛世和衰世、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的做法。
1993年出版的《社会运行导论》是郑杭生社会运行理论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成果。郑杭生等人认为,马克思等人的有关“社会有机整体”思想和“社会系统”思想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思想的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该书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运行机制”,对我国社会运行产生特殊影响的转型时期的“转型效应”和迟发展国家的“迟发展效应”进行了专门研究。关于社会运行的机制,该书分别说明了社会运行的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大重要机制。对条件和机制的阐述,该书都力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人们关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