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真理,爱正义,爱人类,在个人的悲欢之上,我们心中当有大爱,才能做一个“大”人
巴金曾经反复说过:我们的前辈高尔基在小说中描绘了高举“燃烧的心”在暗夜中前进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说家自己仿佛就是这样的勇士,他不断地告诉读者:“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在许多前辈作家的杰作中,我看到一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它永远鼓舞读者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核时代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巴金全集》)这里呈现出的是巴金之“大”,将“我”融化在这样的“大”之中,生命才有光彩,才不仅仅是一粒种子、一介微尘。巴金曾这样描述他认为的“梦”与“醉”:
我从前说我只有在梦中得到安宁,这句话并不对。真正使我的心安宁的还是醉。进到了醉的世界,一切个人的打算,生活里的矛盾和烦忧都消失了,消失在众人的“事业”里。这个“事业”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东西,或者就像一块吸铁石把许多颗心都紧紧吸到它身边去。在这时候个人的感情完全融化在众人的感情里面。甚至轮到个人去牺牲自己的时候他也不会觉得孤独。他所看见的只是群体的生存,而不是个人的灭亡。
将个人的感情消融在大众的感情里,将个人的苦乐联系在群体的苦乐上,这就是我的所谓“醉”。自然这所谓群体的范围有大有小,但“事业”则是一个。(《醉》,《巴金全集》)
凡宰特的一段话,巴金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曾反复地引用。1943年,在与赖诒恩神父关于“道德与生活”争论时,他是这样说的:
道德必须帮助维持生存,求得最大的幸福和繁荣。人类活着除了维持生存,发挥力量,追求、创造或实现全体的幸福和繁荣外,还有什么呢?……既说“人民”,当然指大多数的人,对于他们,的确应该把生活的标准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有工做这五点。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意大利鱼贩子说过:“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都受教育,每个智慧都得着光明。”这是一个平民对提高生活标准的呼吁。谁能够反驳他的话?这简单的话语里面不是闪耀着爱与正义的观念么?这不是人类追求的目的,这不也是道德的目的么?(《一个中国人的疑问》,《巴金全集》)
巴金所追求的总是“每个家庭”“每个心”,而不仅仅是他“个人”。如今是个讲“个性”、要“个人”的时代,但是如果“个人”的脚下没有根、没有大地,那不过是随风飘荡的蒲公英,那个“个性”不过是别人的推销品或时代风潮的招贴而已,究其实质,那是个人的“自杀”而不是生命的升华。那么,我们真的需要问一问自己:我的“事业”是什么,我的“信仰”又是什么?在一个过分物质化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反省:在物质、现实、功利之上,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否还有超越性的东西?柴火可以暖身,但情感和精神可以暖心,那些看不见摸不到,无法用金钱计数的东西,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可能是生命里最重要的。
巴金一生不放弃理想、追求、光明的呼号,他所提倡的这些,却是让个人的生命走向永恒的大道,从这一点而言,这是一个高调的巴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是那么朴实、真诚,那么低调,这样的精神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本身就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巴金的精神遗产和思想命题,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在当下仍然有着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具有未完成性,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和过程,才有可能达到巴金所提议的标准。其实,对于巴金本人也是一样,他说从小就不满足于现状,一直在探索人生的道路。到晚年,他也在声称要向老托尔斯泰学习,我认为两个人在精神气质上很相似的一点就是,那种人生探索的热情、冲动甚至焦灼,自始至终贯穿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不管是在默默无闻时,还是名满天下之日。一个生命倘若没有这样的生长、蜕变,不经过一股股激流的冲刷,那么它的肉体虽然存在着,精神却已经死亡了,成为活死尸。我们要反抗这样的宿命或圈套。
在前两年,我曾这样讲过:不论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鲁迅还是鲁迅,巴金还是巴金,他们的名字永远署在自己的作品上,他们那一代人是否过时了,是否与我们还有关系,更多的并不是取决于他们,而是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果你生命中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整天忙忙碌碌、处心积虑都是为了现实利益的增长,他们对你就不会有意义;如果你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企图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的世界、记忆的空间和历史的纵深,那么,他们就与你很亲近。这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每个人敞开内心自愿地迎接。正如巴金先生所阐释的“生命的开花”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爱慕,更多的欢乐,更多的眼泪,比我们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分散给别人,并不贪图一点儿报酬。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内部的干枯,正如居友所说:‘我们的天性要我们这样做,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一样,即使开花以后接下去就是死亡,它仍然不得不开花。’……”这是生命的自愿和自觉的行为,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得不”去了解、认识、理解他们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漠视自己“内部的干枯”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召唤他们。此时,我们在成长、在成熟——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精神遗产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能够融合到一起,不仅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而且也将是我们“生命的开花”。我们的生命从此将不再是一个干瘪空壳,因为在我们的背后站着无数精神巨人,有他们在,我们面对现实的眼光、心态会大不一样。
在克鲁泡特金逝世之后,巴金曾这样评价他:“历史会把克氏的肖像不加修饰地画与后代的人看,如像一个反抗社会不公道的人,一个为工人争自由的战士,一个无限地爱人类的人。”或许将来有一天,醒过来的人们会这样评价巴金,但这些对巴金毫不重要,相反,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倒是更重要,因为,我们总得问一问自己:我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图片均由演讲人提供,本报记者颜维琦参与整理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