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拉法兰:
希望中国加大对法国中 小企业投资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科技法兰西”系列活动的用意何在?
拉法兰:这次活动的倡议和灵感很大程度来自各个企业,因为这些法国企业希望他们的技术能力能够更好地被了解。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法国作为一个国家在创新和革新上要做的努力,同时也展示了法国企业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与中国企业或者中国公众沟通的机会,也使企业之间建立互信。曾经我们与中国人打交道还是有些担心,尤其在提到创新和技术转让的时候,现在中国也开始加强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力度,另外中国现在也正在大力发展建设法治国家,这些都使得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得更加融洽。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法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些什么政策,研发投入有多少?
拉法兰:法国人曾多次获得菲尔兹奖(全球数学界最高奖,由国际数学联盟每四年颁发一次)及诺贝尔奖,科研和创新是法国极为重要的传统和发展方向。法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都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民族,多年以来两国政府都把技术创新作为我们经济政策的重点。为此我们也动用了很多杠杆:在教育方面有一批领先的科研机构,对企业实行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还有鼓励与外国相关的机构展开关于科技和发展方面的合作。法国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5%,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评价当今世界的经济现状?
拉法兰:我认为世界经济还是处于脆弱的状态,中国经济增速在不断放缓,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模式正在转型,中国经济现在更加注重质量和包容性,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的战略能够继续执行下去,因为世界各国都需要中国能够实现继续发展。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发生了改善,欧洲也正在实现在经济方面的进步,我们未来要采取的行动,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了,乐观地说在几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改善。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中国要实现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您有何建议?
拉法兰:我想非常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大型项目的合作,比如中法之间的航空、核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项目的合作,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和经验。此外,这种大项目思路或者战略也适合于中法之间就一些非洲项目进行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建设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也希望中国加大在法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法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包括一些具体的技术和未来项目这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可以发生在法国,也可以发生在中国。
第三,我建议中法继续促进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大学之间的人文交流,因为我们现在在卫生健康方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我们双方不断加深互信,我们可以共享许多创新成果,这对促进中法之间的合作、促进中欧之间的合作有利。
记者手记
在采访之前,我没有想到拉法兰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拉法兰已经66岁了,但一头银发的他仍然显得很精神。他以一句中文“你好”回复记者的问候,令人感受到他对于细节的重视。采访拉法兰,更像是对自己的大学教授提出问题,等待解答。没有政客的高傲冷漠,没有官样话语的客套敷衍,拉法兰的语气恳切,对答如流。同时还不忘穿插进一些“题外”的对话,令人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的“交流”。
“你是哪一年出生的?”采访过程中,拉法兰问记者。得到回答之后,拉法兰风趣地说,“你可能比我更了解中国,但我比你更早认识中国。”
所言非虚,拉法兰早在1971年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对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并在许多公开场合都有过精彩的言论,如:“‘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雄心壮志。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梦’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同时也考虑到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我现在已经无法统计来过中国多少次了,我总是在为下一次访华做准备。”他还对中国古诗颇有研究,曾屡次在演讲中引用中国诗词,如在一次中法经济研讨会演讲时就曾引用杨万里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采访结束后,拉法兰折回采访间,对记者说:“来,给你个小礼物。”——这正是他出版于2010年的著作《中国的启示》,想必是他此行随身携带的。拉法兰将这本书称作是“一封给法国青年的公开信”,以第一视角记述了自己对中国“三十五年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