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要积极适应个体化社会的需要
个体化时代,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化的风险,个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更依赖于社会。社会治理的主旨在于不论个体所处境况如何,都能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都能获得安身、安心之所,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个体化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新的应对。
第一,健全社会安全网,应对风险承担的个体化。应对社会风险承担的个体化,关键是要有健全的社会安全网,以此来保障与集体渐行渐远的社会个体在面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和市场力量的风险时具备抗风险的能力。就此而言,健全社会安全网,要以保障个体就业为核心、以解决个体基本需求为目标;要以自我保障为基础、政府保障为托底,慈善救助为辅助;要以保障总账户为基础,分别建立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分账户,保障个体能分别化解生产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二,引入社会工作,化解治理问题的个体化困境。社会工作通过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帮助有需要的、遭遇生活困境的个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调适与环境关系,社会工作所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和个性化的服务能贴合个体化时代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就此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政府要创新治理理念,树立社会工作是服务型治理的基础的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机构和群体要提高自身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科学、专业、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帮助社会个体走出生活困境,重树生活的信心,从而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
第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个体归属感。社区是个体参与日常生活、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建构社会关系的基本场域,是城乡个体面对市场竞争、社会风险和就业压力的避风港湾。针对个体化时代社会关系脆弱化、生活场域陌生化和治理组织能力弱化等问题,必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会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此,要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提供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将个体联结起来;要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建设,通过提供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将个体联结起来;要加强城乡社区自组织建设,通过自组织平台发展个体的趣缘关系,提高社会个体间的熟悉程度,解决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难,缓解个体可能出现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培育社会合作的观念和能力。
第四,法治德治并重,强化个体自我约束。化解个体权界意识模糊,要求社会治理向公民个人的法治化转型,个体要唯法是从,从法律上强化自我约束,形成明确的个体权界意识和行为边界,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的同时尊重他人合法权利。抵制个体意义世界功利化、抑制个人主义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同样需要德治,而关键在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切实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的道德内心中建立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