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宋福范
主持人:刚才我们探讨的是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问题。实际上,我们还要从总体上、理论上把握这个话语体系。请宋福范教授介绍一下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内在逻辑和总体框架。
宋福范:话语体系的理论内容,实质上是指在解决中国问题时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且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内容,或者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原理。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原理,首先有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含义搞清楚。十八大报告讲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它着眼于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十八大报告里面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中央文件的规范表述,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实践路径的中国道路,二是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理论,三是作为保障的中国制度。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中国理论是解释说明中国道路的,中国制度是用来保障中国道路的。所以,我们所说的话语体系,主要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按照这一理解,我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开创与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系统阐发和说明,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破解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话语体系里,中国道路是话语体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中国道路之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是把握话语体系的一个关键。所谓中国道路,主要包括实现目标和实现路径两个基本方面。当代中国共产党所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解决近代以来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大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实践表明,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话语体系的理解,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义,它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承载起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种使命,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所做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系统阐发和说明。
按照这样一种理解,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话语体系的认识,实际上坚持的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对中国道路的一种理论上的系统阐发和说明,而中国道路实际上反映了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的需求多以解决温饱为主。当时满足于把“蛋糕”做大,急需增加物质财富总量。因而那个时候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到了后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增长了,其需求也随之提高:在需求目标上,注重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过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在需求内容上,不仅急需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做好、分好。相应,满足需求的途径,就由过去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变成了实现科学发展。按照这样一个逻辑,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所讲的党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就是我们最早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十八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理解为是根据老百姓新的需求拓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非常明确的概括。这个内容大家都知道,全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什么我要把这样的道路完完整整的和大家复述一遍呢?因为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国话语体系及其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对这条道路的一种系统阐发和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