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我们的自信心,包括话语自信的培养和确立。正因如此,尽管我们在客观上具有了自信的基础,但一些人在主观上仍然缺乏自信,既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缺乏自信,又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缺乏自信,还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缺乏自信。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柯伟林是知名的中国通。他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很强大,但仍不够自信。”对此,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问题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的发展,就是一个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说,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同时还拥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因而,我们绝不能因为当前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在主观上缺乏自信。
如何来培养或者确立自信呢?根据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的观点,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因而我们要从过去中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强大或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中寻求话语自信。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因而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寻求话语自信。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而我们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寻求话语自信。总之,事实的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舆论的优势,我们就仍然不能赢得人心。同样,实践成果的自信如果转化不成话语自信,那么我们仍然不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话语自信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赵培
主持人:实际上,刚才听了邱教授的讲解,对于话语自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最近在探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时,强调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尤其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这种传播方式更加重要。我们想请赵培博士给我们讲解一下话语传播问题?
赵培:我就话语传播问题简单做一下梳理。实际上,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所做的事情与中国声音、中国思想,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让我们的全体民众所接受和认同,让全世界人民能够了解,就需要一定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这样一来,要想使我们这样一套话语能够得到有效传播,我们是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传播方式。
第一要明确我们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传播这样一套话语体系?很显然,作为任何一套话语,它永远承担的是思想、内容、价值、理念等等,这是语言本身所承担的内容。你想让人们知道这样一些内容,就必须依赖于传播。传播的目的是分层次的。有的传播是要让大家了解,有的传播是让大家能够认知,有的传播是让大家能够有价值认同。根据这样不同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也面临这样三个层次。所以我们的目的,既是让老百姓、让全体民众、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在做什么,也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怎么做的。只有把我们的价值、做法、原则宣传出去以后,才能有可能形成一种广泛的、普遍的社会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