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党群关系转型的意义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国家一劳永逸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实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和释放党在中国社会转轨时期承受的巨大风险,获得执政安全和执政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发展与成长。党要获得政治安全,就必须实行政治开放,接受社会和民众监督。社会力量要获得发展,就需要和执政党有效合作,把社会自治与国家外部治理结合起来。唯有保持党与社会的同步良性发展,激发相互的建构与合作功能,把党的执政安全建立在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上,把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进步建立在党的政治规范与进步上,才能确保国家一劳永逸地实现长治久安。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的主要途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路径是要通过政治要素和要素关系的现代化来实现。在实体政治的诸多要素中,党与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是最具革命性、最具活力的变量,他们既是制度文明的主体,同时又是治理行为的主体,直接决定着制度文明和治理文明的水平与高度。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就是国家政治体系内部主体要素的现代化,主体要素现代化的外化和功能化就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战略选择。客观讲,我们党传统的执政资源和执政优势正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流失,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拓展党的政治空间,培育和壮大党的执政优势。政治空间的拓展,本质上就是对党与人民群众政治关系和政治空间结构的重新调整。执政优势的壮大,本质上就是对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丰富,使我们党学会在现代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去处理和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确保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在民主与法制轨道上平稳、持久、安全运行。党群关系的现代化,就是党的政治空间、执政优势和执政资源的现代化,就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的有效化。
加快和推动党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党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重要手段。习惯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现代转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是十八届四中全会讨论依法治国的核心议题,又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动用民主与法制的手段调节社会矛盾,处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执政风险、化解政治分歧、扩大政治共识、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保障执政安全,最终确保有效实现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