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官僚与韦伯的政治无力感
韦伯对官僚制双重属性即技术合理和自主倾向的揭示,使他将控制官僚视为现代政治中的首要问题。在韦伯那里,政治领袖和官僚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政治人格,要对官僚加以控制,并要提升政治的品质,就必须培育伟大的政治领袖,而这种领袖的培育又需要强有力的议会制度。对韦伯而言,最为可悲之处在于俾斯麦之后的威廉德国欠缺这种强大的议会制度,政治日甚一日的陷入官僚统治的境地,政治生活素质低劣堕落,成熟的政治领袖难以预见,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未来堪忧。
首先,韦伯区分了积极的议会制度和消极的议会制度。所谓积极的议会,就是指议会信任是行政领导产生的必要条件,行政领袖必须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监督。在这种情况下,议会如同君主,积极地介入政治。而消极的议会制,则是如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帝国议会,在其中,“一群与议会无关的官僚们领导议会,使得议会无力从事积极的政治活动,并让官僚们保持自由”。可见,消极的议会仅只是一种摆设,是一个同意政府决策的橡皮图章。
其次,韦伯认为,积极的议会制度之所以能够对官僚制形成有力控制,在于积极的议会制度为潜在的政治领袖提供了训练基地。这是韦伯基于其对英国议会的现实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在韦伯看来,英国议会中的小组委员会具有调查权,其成员可以在其中监督一系列的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工作,从而积累行政知识,抗衡官僚对知识的垄断。议会中激烈的政治辩论,打造了现代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武器:语言和文字。正如韦伯所说,“政治家……必须在这所学校里经受考验,只有这所学校能使这样一种大会成为不仅是选择地道的蛊惑煽动家,而且选择实事求是工作的政治家的场所……只有专业官员和职业政治家的这种合作,才保障着对行政经常不断的监督,并保障着通过它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进行政治教育和培训” 。
最后,韦伯认为,德国目前所欠缺的,就是这种强大的议会制度及其产生的伟大政治领袖。铁血宰相的专断作风,固然使普鲁士赢得了几次王朝战争,最终统一了德国,但也使在议会中足以与之抗衡的政治领袖销声匿迹,议会沦为官僚控制之工具。韦伯对这种情景做过生动的描述,“帝国议会和各党的议事规程和惯例,直至细微末节,都说明是针对纯粹消极的政策而定的……具有领袖素质的年轻天才,干脆受到老的,有功的地方和党的大人物的压制,就像在任何行会都发生的那样”。俾斯麦下台后,容克地主阶级无法提供如俾斯麦般的政治领袖,同时也因经济环境的变迁而逐渐没落,日益从之前经济冷漠的政治动物变为顽固保守的自肥阶级。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者都欠缺成熟稳健的政治意识,整个德国政局自然完全操在官僚机构和昏君之手。
上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韦伯政治无力感的直接来源,这种政治无力感又造成了他思想上的巨大焦虑。他日甚一日地看到德国政治的堕落,开出的药方却无法适用。韦伯深感这种政治堕落对德国文化和德意志民族的未来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他也曾参与德国政治,希望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用自己的行动化解焦虑,却不幸遭到失败。
结论
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研究,在现今政治学研究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韦伯官僚制理论与现代政治学中对官僚制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韦伯对于官僚制所做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韦伯学术着眼甚大,超越单纯的行政管理,从整个西方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入手对官僚制加以研究,富有宏大的眼界和启迪。韦伯提出的官僚自主性以及官僚制的背反等思想,其深度远非现代社会科学可及。
(作者均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③⑥⑦⑩[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徐鸿宾、徐京辉、康立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6页,第4~6页,第88~89页,第9~10页,第60~61页,第75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98~106页。
④[美]莱茵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6页。
⑤⑧[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55~756页,第296页,第791页,第785~786页。
⑨[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影印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5页,第179页,第204页,第188页。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76页。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