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源起、形成和成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研究,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自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至今,该命题就一直是我们党和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必然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研究,这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对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无疑是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即坚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主导者和目标者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更加体现了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积极创新。在群众观指导下,我党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和目标的党的群众路线,这既体现了群众观是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党的群众观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和成熟的历史过程。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要求“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①部分隐含了“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这是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从党的二大到七大期间,群众路线的思想要素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党的七大,把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上明确树立起来并为全党同志所熟悉和认真贯彻;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传家宝”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就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党的群众路线成熟的标志性文本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也是对其进程发展的起点。之后,党的十四大把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要在全党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党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作出的考验应对和风险化解之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说在实践中的实际运用,这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来看待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历史,我们能够更加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渊源。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历史过程来看,有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开放的实践中一直坚持和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历史过程来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基础和条件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掌握,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必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