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公民观与民族观分析(2)

民族地区现代化之民族观现代化

民族观是另一种表现自然人对自我身份归属和认同的观念,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表达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标志。民族是拥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意识是维护民族成员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关于如何传承本民族文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主张。

民族内部成员对民族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强或变弱。当一种民族意识过度的强化以后,就会导致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形成不健康的民族偏见和歧视,造成对本族文化的鼓吹和对异族文化的非理性评价,从而影响跨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稳定。民族地区由于民族成分众多,文化差异性大,容易产生不良民族意识和狭隘民族观。膨胀的民族意识还会导致本民族局限于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对封建落后的思想不予摒弃,对先进文明的思想不予采纳,而严重阻碍民族现代化主流趋势。如果一个人首先将自己的身份归属划归为某个民族的成员,也就是民族观较强,公民观和国家观较弱,那么这对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或人的观念现代化,因此必须强调相对于公民观的民族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强化公民身份,淡化民族身份。不可否认,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公民观意识普遍比较淡,民族观念强,两种身份观念本质上虽不存在冲突,但这种现象客观上不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目前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在于观念的转变,针对民族地区公民意识薄弱、民族成员多的实际状况,观念的转变应首先鼓励民族成员主动从传统的民族身份观向现代公民观的转变,也就是要强化公民身份,淡化民族身份,逐步实现向现代公民的平稳过渡。

民族地区公民观的推广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前提应该是从思想上不伤害少数民族的心理和感情,从行动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和不破坏其传统文化。应在做好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民族心理和情感入手,逐步向少数民族成员灌输公民观意识,现代思想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爱国教育,提升其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狭隘的民族意识使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实施与进展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淡化民族身份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公民意识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享受人人平等原则提供必要前提,使不同民族群体的成员都能以共同的公民身份享受社会转型时期快速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一致的身份认同还有利于消除民族地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增进民族之间的日常交往和团结互助,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各民族齐心协议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

在现代化大背景下构建地域性认同。当今世界讲求文化多元性特点,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展繁荣。当现代化的潮流迅猛地涌向民族地区时,现代化与本地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类型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和火花。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现代化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和水平都是存在差异的。鉴于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任何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都会由于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民族意识而处于排他性与容纳性的矛盾统一体中,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下构建一种地域性认同不失为一种选择。这种地域性认同将公民身份认同与民族身份认同很好地结合统一,与民族地区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相协调适应。

构建地域性认同主要强调各民族成员对本地区的认同和归属,对本地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的拥护和支持。具体而言,在确立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共同奋斗目标下,绘制民族地区统一的现代化发展工作蓝图,宣扬民族地区统一的文化精神内核,开展民族地区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施民族地区统一的现代文化引领。构建地域性认同的目的在于使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认识到他们不仅拥有共同的生活家园与历史情感,还拥有共同的奋斗理想和目标,共同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共同的现代文化理念,最终他们将共同分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化主要指以西欧及北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的价值思想为目标,探索新出路,实现西方化的过程。但在我国,现代化绝不等同于照搬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得坚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本地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足于现代教育的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方式是依靠现代教育,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才能实现人的思维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事实成为培养和提升民族成员现代思维和文化素质的主要阻碍因素,而导致民族成员局限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模式与思维模式之中,无法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通过实现民族地区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增加教育基础资源力量,改善教育落后的整体局面,实现民族优秀人才的社会流动和自主分层,我们就能逐步将较落后的民族同胞从其传统文化的格局中拉出来,使其逐渐摆脱狭隘的民族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公民观,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重视教育的公平正义符合少数民族群体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特权阶层的存在是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主要障碍。只有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个体和各民族成员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教育对调适民族地区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种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观念转型的主要力量。

深化民族地区的对内开放。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历史上自然条件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多民族文化并存等特殊问题,现代化进程仍面临诸多较为复杂的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现代化的挑战更大,任务也更艰巨。

现代化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中表现一种开放、文明、先进、发展的特点。当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更加要求本地民族要持有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接受优秀的现代文化成果,融入现代化的时代环境,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联合,加强与兄弟民族的开放交流与现代化合作,建立起一种先进、开放的经济体系。不断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吸引内地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把本地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努力实现经济文化成果走出本地,走向全国。

坚持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民族地区多地处边疆,便于进行跨国贸易;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同样有着互补性;民族地区一般都存在着跨国民族,语言相通并且文化习惯类似。比如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地处我国西北,与8个国家为邻,当地主要少数民族都是跨国民族,历史丝绸之路奠定了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深厚根基,建立了与中亚经济文化交往的沟通桥梁,这些对于新疆的现代化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比拟的可利用资源和宝贵财富。新疆对外交往的历史成果更加激发了我们要重视对外交往,重视与国际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身不断融入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提升现代化的整体理念和全面实践。

总之,我国的现代化需要民族地区的参与,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稳定团结的现代化建设环境需要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自身也迫切需要现代化,以改变当前相对落后的局面。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17页。

②付蓓:“民生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思考”,《人民论坛》,2012年总第377期。

③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④甘伟铭:“把握社会主义民族法学特殊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天府新论》,2000年(增刊)。

⑤祖力亚提·司马义:“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现代化进程”,《新疆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⑥姜樾:“民族文化素质与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责编 / 张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民族   公民   进程   现代化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