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蕴及路径选择(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在实现路径上研究探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要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从管理到治理,是国家政治发展的美好愿景,较之其他改革更具敏感性,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解放思想是个永无止境的命题,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的科学性,应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应运而生的科学理念和实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来自体制的、机制的,来自现实的、社会的,来自人们头脑的经验的一系列矛盾与阻滞,需要我们以坚定的政治立场,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敢为人先,在实践中探索推进中国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二是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从制度设计到实际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多个领域的治理现代化,是系统的、整体的、协同的,必须统筹兼顾,整体谋划,中央的宏观指导、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在战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摈弃部门和地区利益束缚,分阶段设计制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路线图和任务表。另一方面,应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经验总结推广上升为国家治理顶层设计,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问题。

三是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尽管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多主体的,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领导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实现得如何,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非常重要。中国的政党治理更需要的是“自律”⑨。自律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以纪委为中心的党内监督体系的完备,强化“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从党内严肃党纪党规,使党员干部自觉廉洁自律。

同时对政府权力运行进行内部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将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⑩。来自于社会、公民对政府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亦不容忽视,有了“积极有序的公众民主参与,社会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一个透明、公开的政府”,才能有效保障公共权力的运行充分彰显公平正义、人民利益至上。

四是法治化国家治理。“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有赖于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国家治理,方能使国家治理有条不紊、良性运行。要深化法律意识,健全法制。法律制度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系统、严谨、明晰的法律制度体制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基础。法治要依法行事,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发展要以法治为保障,化解矛盾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实施,公平正义要在法治的内涵内衡量。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五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治理评估体系。国外的一些治理评估指标体系有很多可供借鉴之处,如丹尼尔·考夫曼等人开发的用来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状况进行评估的世界治理指标。在实践层面上,这一指标体系“认识到国家作为治理发生的基本单位以及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认识到政府在实现国家治理效能中的重要地位,以推动国家和政府的变革为指标评价的目的。但这一指标评估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国家治理的政府主体层面,对社会组织、各单位和公民个人关注度不够。作为中国化的国家治理评估体系,应该把社会组织、单位乃至公民个人参与治理、履行治理职能、发挥影响力等的指标因素纳入评估体系中,使作为国家政府治理民主理念实际运作显性表现的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家治理现实。

六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理是施与人的行为,法治约束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觉。所以治理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应该是完全靠法治约束而达成的他律,而应是法律道德共同约束而达成的自律。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伦理对人慎思、慎言进而慎独影响力巨大。所以用先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向上、向善是更为根本的治理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成全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国梦“。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立足实际、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坚实思想文化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必须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以中国底蕴、中国国情为基础,走出中国之路径。

(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UN:"GovernanceIndicator:AUsers’Guide",seefromwww.undp.org。

②任剑涛:“国家治理,什么才算是‘现代化’”,评论周

刊,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3/11/2

3/294172.html。

③④竹立家:“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12月,第9期、第10期。

⑤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⑥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北京日报》,2013年12月9日。

⑦[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⑧储建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意”,《工商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

⑨储建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意”,《人民论坛》,2013年12月上(总第425期)。

⑩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华网,2013年1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23/c_114467754.htm。

胡宁生:“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协同互动”,《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该指标体系详见www.govindicators.org。

杨雪冬:“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责编 / 于岩(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意蕴   路径   现代化   选择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