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出路何在
我国经济目前的困局是产能大面积过剩,经济结构在许多方面失衡,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但是通过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很小。笔者也不赞成放任经济增速下滑,把5%~7%的经济增长率解释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观点。
笔者认为,如果让12%上下的经济增长率在4~5年内跌落到5%~7%,这意味着我们前些年适应经济增速为12%的生产能力只能有效利用50%左右,这将产生更多的产能过剩和失业,经济体系消化过剩产能的周期将不得不大大延长;而过剩产能和企业存货不下降到一个合意的水平,新投资便难以启动,经济便难以回升。长期的两位数的高增长确实难以为继,但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或调整到一个低的平台应当是渐进的、小幅度的、分阶段的,不应当是激进的、大幅度的、一步式的,否则将会损害经济体系的健康。我国经济增速比较合理的调整模式是:这一轮下调到8%上下,如果未来几年还没有大的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出现(这意味着潜在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提高),可以再考虑把经济增长率下调到6%~7%。
笔者认为,实现我国经济突围,关键是要选择好长短期的突破点。就短期来看,打破当前经济困局可以选择两个突破点:一是增加对冲性投资。所谓的对冲性投资是指有助于消化吸收过剩产能的投资。这种对冲性投资必须是有选择性的和定向性的。选择标准是,这种投资既要有利于拉动内需,又要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还要有利于生成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产能大面积过剩背景下不能只着眼于拉动内需的那种投资。二是稳定并扩大外需。2008年以来,我国外需波动幅度过大,并且在有些时候对经济增长是负贡献。当前我们应当抓住美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机会以及和金砖国家良好合作的机会,努力做好外贸工作,推动我国企业和投资走出去,稳步扩大外需。在投资不宜过度加快、消费又难以加快的情况下,加快外需这驾马车的速度是必要的。
就中长期来看,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也要抓好两个突破点:一个突破点是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增强经济体系的自调节能力。无论是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表现来看,还是从调结构、清除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我国经济体系的自调节能力都过于软弱。二是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使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个突破点是自主科技创新,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我国未来的中速经济增长和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多少、速度快慢是和知识积累成正比的,而知识积累的快慢又取决于教育水平、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因此,大力发展、办好教育科技事业是我们长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而重大科技突破,特别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则需要由中央政府组织集中攻关。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攻关需要政府来领导、组织和协调,仅仅依靠市场导向、经济利益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制是不够的,是难以实现战略意图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调查与计量分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AJL001)
【注释】
①当然,我们也可以乐观地把目前的增长衰退称作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
②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减速是由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造成的。但是,我国首次报告劳动年龄人口(16~60岁)下降是在2012年,这一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45万,而我国经济减速开始于2010年第2季度。
③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2004年以前三次产业就业数据。
责编 / 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