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是物的“大众时代”彻底终结。一个商品能够统吃所有的阶层,有钱人、没钱人大家都去买你的商品,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去信仰某种审美观、价值观,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掉了。未来的人会生活在不同的圈层中,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这些圈层是跨地域性的,比如说今天一些朋友从郑州、厦门、国外等地过来,我们因为某一些价值观,或者对一些知识的需求具有共同性,所以今天我们坐在了这个阶梯教室里面。未来的人,包括我们这些人,我认为都一样,出现大众情人的概念是很小的,而不同的阶层会喜欢不同的偶像。我最近做了一个偶像的对照。大家都知道姚晨,她前段时间发生了出轨事件,微博后面的跟帖是有24万条。上个礼拜我女儿告诉我有另外一个偶像叫鹿晗,这个兄弟1990年出生的,今年七夕节发了一条微博,说有1300多万条的跟帖。对我这样的60后、70后来讲,完全不是1300万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他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甚至是一个更大的世界。但是他这个人所代言的产品和格局跟我这类知识、年龄水平的人是绝缘的。所以未来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年像小虎队这样的,从农村到城市、大人小孩都会很喜欢的大众偶像,这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圈层中,未来商品也是一样,不同圈层的人喜欢不同的手机、电脑、汽车,这是一个物在人变成信息节点以后出现的第二个景象。
第三个景象是人因为“喜欢”而非“必需”聚合在一起。这完全违背了一个商品生产的必需性。未来在信息过剩、商品过剩的前提下,一个商品仅仅因为具有某一种功能而被购买的几率下降了,而符合某一个阶层的审美属性而被购买、被需求的概率会大大上升。这个时候商品就具有人的特点,变得柔软具有体温,甚至也有缺陷。这些具有人格特性的商品或者服务,或许替代冰冷的标准件成为未来时代最大的流通商品。
第四是每个人都是生产型的消费者。这是凯文·凯利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在自媒体状态下,所有的互动,包括像我这样一个非常坚硬的关于财经内容的评论,都有的一个门类叫做话题墙。我们每个礼拜会选一些我们认为你们会关注的财经人物、财经事件,会请我们的订户朋友说你们关心哪个事件,甚至你们有没有关于这些事件的最好评论能给到我们。即便在财经这么坚硬的一个领域,仍然有可能通过和粉丝的互动,让大家变成一种生产型的消费者。
第五个变化是出现失控而有节制的自组织。自组织这个概念其实是1960年代解构主义开始风行、统治哲学世界后出现的一个情况。在做这个频道过程中,我对自组织或者KK所提出的“失控”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失控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还是组织化。原来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权威性组织,现在的组织是一群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的一种组织行为。在这160天里面,频道在全国43个城市组织了各自的书友会,他们各自都在搞活动,这个周末全国有11个城市在搞一些活动。有的在爬山、有的在喝茶、有的在读经济学,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行为。但是我认为自组织里面还是需要有节制的,所有自组织的行为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的,自组织不是无组织的状态。自媒体未来有一个很大的工作是什么?能够让全国各地的不同职业的人,因为审美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人,能够在失控的状态下有节制地进行交流,这个可能是我们现在自媒体正在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
第六个是“自由的人”终结垄断和专制。人们发现当你需要了解某一个思想的时候,当你需要了解某一种知识的人,当你需要了解某一种产品的时候,他更需要看到的是人。今天来的这些嘉宾,他个人的号召力很可能已经超过他品牌的号召力,而且他整个推广的成本非常低,非常快速。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所担忧的人的异化问题,有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被缓解,但完全消解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而缓解的过程就是这些人,这些具有人格品质的人,他所提供的服务无论是思想服务还是消费者服务,或者商品服务,他最终会成为人们消费最主要的消费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很可能会摆脱那些组织也好、品牌也好、企业也好,这些非常坚硬的机构约束。
当这种自由的思想逐渐被传播以后,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批因为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自由人,我们信仰自己的价值观,而因此有机会去拒绝商业世界的垄断,从而让我们这些自由的人形成一个自由中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民论坛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