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洞见历史大势指导开辟世界发展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实践而言,马克思主义当代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批判。
于沛:是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了历史大势,深刻阐发了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在其指导下,建立了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社会制度,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虚无主义虚妄的历史观永远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与矛盾斗争的新的历史格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新历史时期获得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迅速发展,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为那些苦寻发展之路,希望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保持独特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道路。雷默说:“中国目前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这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道路”是一条独立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始终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史学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史学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于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它在实证的历史思维中逻辑地再现历史的真实过程。这和怀着某种别样目的,肆意歪曲、篡改历史事实和进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自大学时代直至逝世前,始终坚持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和他毕生所献身的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研究中曾做了包括1879—1882年《古代社会史笔记》和1881—1882年《历史学笔记》在内的8个编年史摘录,而这两部“笔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马克思在摘录历史学家撰写的一些历史著作时,按照历史的基本逻辑,表达了他对书中所述及的各种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评价,同时补充了某些被遗漏的重要事实,订正了一些记述不够准确的地方,而不是作为文献积累简单地摘抄或复述。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对公元前1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历史做了批判性的评述,其主要关注点是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以及资产阶级为确立自己的统治所进行的斗争。与此同时,与这一时期欧洲历史有关联的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历史,在笔记中也有所摘录。
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辩证的逻辑分析与实证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通过大量实证性的世界历史研究,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和验证。马克思毕生的科学活动,或是逻辑的方法,或是实证的方法,却从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从揭示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科学性、真理性这一总体目的出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曾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研究了古代社会史之后,对此进行了纠正。1847年前,人类的史前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无人知晓,马克思恩格斯也不例外。后来随着哈克斯特豪森、毛勒,特别是摩尔根等史前史研究成果的问世,才充分证明了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才开始分裂出对立的阶级。这样,关于《共产党宣言》上面那句话,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而不再是“一切社会的历史”。正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陈叶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