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经之途
记者:调查研究、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工作方法。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党在调查研究上积累了哪些经验,今天我们该怎样借鉴这些经验?
陶德麟:调查研究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必经之途,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有的。有史以来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但把调查研究的意义提到哲学的高度作出全面的科学分析,却是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把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部分,成为保证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正确性的理论基础,也对马克思主义宝库作出了新的贡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调查研究的意义。
我们党践行调查研究60多年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按我个人的体会,主要有这样几点:(1)要不断提高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是同一的,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去探求事物内部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做任何工作如果不下这个基本功夫,就是无的放矢的主观主义,必定事与愿违。(2)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要力求全面准确地抓到“实事”,切忌带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把“实事”往“框框”里硬塞;切忌以偏概全,把个别事例作为支持主观成见的证据。正如列宁说过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3)“实事”即使全面真实,也还是现象层次的东西(何况还往往有假象的干扰),还只是感性认识,是“原料”而不是“成品”。要得到反映事物本质的“成品”,还必须运用思维的力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研究的结果不能只是一个记录事实的“账本”,而应当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记者:政贵有恒,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离不开钉钉子的精神。但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另起炉灶,不愿意一张蓝图抓到底;有的喜欢搞表面文章,以会议落实会议。其现实根源在哪里,怎样矫正?
陶德麟: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钉钉子精神”用浅显易懂的比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完成。半途而废,事情就等于没有做。古人说的“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毛泽东同志说的“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就是这个道理。美好的蓝图,正确的方案,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做下去、直到做出结果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不能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改正的改正,蜻蜓点水,浅尝即止,搞成半截子工程,那就会一事无成,误国误民。哪怕是很小事也是如此,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了。
你说的这些毛病在一部分同志中确实存在。我认为要克服这些毛病,除了靠完善管理制度以外,根本的还是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钉钉子精神”的动力说到底还是对人民福祉和祖国命运的满腔热忱,对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责任感。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许多先进模范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就是榜样。看到主流,就会对我们党的事业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