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林毅夫、张维迎等六位经济学家一起创立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也就是今天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这算得上两个人沟通距离最近的时候,但绝不是观点最接近的时候。随后不久,两人就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争论而分道扬镳,张维迎出走北大光华。
2014年,刚好整整20年之后,张维迎最终离开光华,回归他当初联合创办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林毅夫再次拉近了沟通距离,但观点似乎丝毫没有因此而接近,不到三个月就已经争论好几场。
林毅夫与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让我们从头说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过热却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快中国经济就陷入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于是中国经济学界开始把国有企业作为进一步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就在此时,北大却发生了著名的“交火”事件——林毅夫和张维迎在国有企业改革核心问题上发生了学术分歧,并经媒体报道后“放大”成了当时整个经济学界的大讨论,这也是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历史上最难忘的事件之一。
张维迎认为,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方面的改革却不如人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当是把国有股权转化为债权,让国有企业变为非国有企业。
而林毅夫则认为,这是由于市场制度欠缺所致,改革的当务之急不是移植一种特定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条件与环境,并以此硬化其预算约束。
双方的分歧在于“产权”,简而言之,张维迎的论述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安排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如果不改产权国有企业根本没有出路”;而林毅夫则认为产权无碍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比简单的私有化重要。
此次交锋中,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张维迎的“资本雇用劳动假说”都已成型,林、张二人作为中国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通过学术争论不仅为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思维视角,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北大交火事件”首次让当时中国经济学界领略了CCER这个刚成立不久的新锐学术机构的魅力,独立、自由、进取的学术气氛与当时国内许多派系林立、学阀气足的机构形成明显的对比,让其从当时的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
当时光轴转到十年之后的2004年,在CCER创办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林、张二人再次同台并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时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涨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
同时出席的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张维迎认为,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如果说CCER10周年庆上林、张二人仅仅是观点的碰撞,那么2014年林、张二人关于政府该不该干预市场的争论则是继“北大交火事件”之后又一个争论高峰,这场学术争论其实是2002年林毅夫与杨小凯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的继续,因此也被称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2.0版本”,不同的是这次林毅夫争论的对手由杨小凯换成了张维迎。
本次争论中,林毅夫主张,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张维迎坚持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的更好。”争论全程中,双方主要围绕亚当·斯密对政府作用的阐述今天是否适用、科研与创新需不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干预能不能更有效等几个方面展开。
但在笔者看来,以上争论的话题都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只是二人所阐述问题的层次不同,亦有基本理念与操作层面之别。张维迎强调的思想自由、市场与企业家尽管很重要,但说“政府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好”的看法显然有点极端;而林毅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95%做对了,也值得拷问。
20年来,林、张二人争论的本质仍然是自亚当 斯密以后,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的一个经济学基本辩题——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作用大小和定位问题。然而,经济发展到今天,没人会直接否认市场的作用,也没太多人会真的支持无政府主义,多数人已经认知道政府和市场关系远远不是非此即彼,二者都很重要,尤其在后发国家。
林、张二人都提到亚当·斯密,但事实上斯密不光谈产权,他既强调看不见的手,也强调国家,尤其是公正的司法,也就是法治,而这也正是当下中国急需构建的经济环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环境中,政府掌握着太多的资源,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最终的结果是政府和市场做得都不够好,这也是许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在多数人的理解中,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抱有“不争”的思想,含蓄保守,温良恭俭让,甚至羞于辩论。但其实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中国古代无论是西汉时的“盐铁之争”,还是明清时期的“一条鞭”和“摊丁入亩”,都经历过比较激烈的辩论。辩论本身就是一个公开亮剑的过程,理越辩越明,廓清迷雾,开启民智,也是大有裨益。
纵观林毅夫、张维迎十二年的学术争论,他们上追孔子,外达亚当·斯密,既谈到企业家精神,也谈种小麦与水稻的成本选择,可谓是在追古抚今中纵论经济,大有先贤之风。当前,纵论世界经济中国因素已无可规避,林毅夫也曾说过,“21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得本土之优势,研究成果将更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林、张二人的争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缩影,尽管二人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私交。就在关于政府该不该干预市场的辩论后两天,张维迎正式由北大光华学院调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回归朗润园这个他曾经与林毅夫等人一起创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