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交锋 > 正文

学术失范系列报道:用学术规范制止学术失范

原题:用学术规范制止学术失范——完善评价机制  加强道德教育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各个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每一位学人无不以此为自豪。然而,在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的同时,学术失范行为仍屡有发生。有学者表示,由于学术行业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其他行业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强化自律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制度约束。

“隐蔽的”失范行为影响更恶劣

2013年本报推出的一组数据显示,学者对“当下学术界道德状况的整体评价”甚不乐观,认为学术失范现象“非常严重”的学者约占18%,认为“比较严重”的学者约占62%,认为是“极个别的少数现象”的约占19%,只有不足1%的人评价道德状况“非常好”。(相关报道详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A01版)

“这一数据客观反映了当前国内学术失范的程度,相关现象的确‘比较严重’。”采访中,多位学者表达了这一观点。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也指出,国内多数学者还是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学问的,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者属于少数。

“总的趋势是在向好发展,多数学者对自身的学术道德比较注意。”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小锡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规范意识愈加强烈,学术失范现象呈改善趋势,更为清晰的学术规范正在逐渐形成。

“不容忽视的是,‘比较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危害甚重’。”被访学者表示,以“打擦边球”加工改造别人的成果或利用优势条件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等隐蔽的学术失范行为影响恶劣,严重影响了学术创新和整个学术生态。“现今,国内的学术研究还处于正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合力。如若任由此类现象蔓延开去,将会导致优良学术传统的破裂。”王南湜说。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术失范加以制约和规范,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败坏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中国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说。

 学术失范往往是在对规范

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

有学者提出,应对挑战时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正确方向,而应居安思危,看清存在的问题,开拓进取。

谈到造成当下学术失范现象频发的原因。夏锦文指出,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学者学术功底不深、科学和人文精神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受浮躁、浮夸和投机心理的影响,急功近利。在学术管理评估机制上,“计划学术”、“官场学术”以及看重数量、轻视质量的量化政策,客观上为学术失范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