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战略主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递进阶梯
邓小平现代化思维的最具科学合理性的表现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步骤。
其一,根据本国的现实状况和世界的变化实际,用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方略。邓小平有着两个重要且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思想运用典范:一个是1982年在十二大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另一个则是指出在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普遍性有益成果之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邓小平清醒而坚定地认识到,中国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成果的同时一定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避免陷入“依附型发展”(Dependent Development)路径的可能。他曾坚定地说过:“中国人不信邪,不自卑,有信心,有志气,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一定会实现,因为,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极力反对那种要和西方世界断裂开来、关起门来搞发展的想法与做法。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的发展起点”。
其二,确立小康目标,以“三步走”的方略稳步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将现代化目标具体化为国民平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状态。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不断完善自己“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战略目标。一是为“小康”目标划出了800美元的下限;二是设想分两个10年、实现“翻两番”,继而达到“小康”状态。邓小平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在邓小平心目中,“小康”水平只是现代化的“最低的目标”。“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④。
其三,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动力。邓小平对改革的重要性和根本性的认识既全面又深刻,他不仅注重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用,也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都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