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重塑君子人格,安放家国情怀

国庆65周年,甲子再添五。千秋家国梦,悠悠君子心。有一种奋斗叫筑梦之路,有一种君子人格叫家国情怀……

国庆65周年,甲子再添五。

家国春秋与各自人生在历史和现实的阴晴圆缺中演绎着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人类的命运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人的集合体的命运,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便是这命运的同心圆。黑格尔说:人的活动也是世界的活动;马克思说: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海德格尔说: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可见,人离不开社会、国家等集合体。一个正常人的胸怀,应该要盛放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这句话源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心正而后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反映出古代知识分子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而凡是这样发自内心、自觉实践的人,古人称其为“君子”。

当下社会我们最需要何种人格的人呢?《中国青年报》曾做过的一份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社会最需要君子人格 。那么,君子人格从何而来?与家国情怀何种关系?如何发展?二者的当代意义何在?

首先,从源头上讲,注重家国情怀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孵化和生成了中国的“君子”文化,并使君子人格成为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理想人格。君子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有学者指出“儒家君子思想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启蒙,在先秦时期儒家君子思想初步形成,两汉时期得到丰富发展,在宋明时期进行了义理的新诠释,君子正式成为社会上具有普世性的称谓名词”。这一论断应该是成立的。孔子将“君子”视作儒家道德修养的关键词之一,也成为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在各种儒家经典中被反复描述,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等不同时代的哲学都对“君子”文化有所阐述,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君子人格”仅限于儒家,如道家也有君子概念,并要求君子亲近自然“清静无为”;至释教进入中国并本土化后,也要求学佛者人格上的自我净化,世俗生活中要循规蹈矩,修行过程中要明心见性才能有所成就。尤其是唐宋之后三教合流使君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哲学上的所有重要概念如心、性、理、气等等都与君子之道密切相关,但总体来说,君子人格有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一直都存在。第一,个人道德和知识的修养,这是道义和榜样所赋予君子文化的重要力量,君子当为世之楷模,要有仁、有知、有勇,要为世人立德、立言、立功。第二,个人修为基础之上对家国天下的关怀,这是一种社会功利价值。第三是形而上的层面,君子要“畏天命”,不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家国情怀   君子人格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