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就地城镇化,突破口在哪?

——厦门城镇化建设探索的启示

12

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最低成本的最佳选择。

发展中国论坛、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蓝皮书,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作出评估,厦门位列第二。从全国来看,厦门的城市规模不大,城镇化率却已高达88.6%,处于国内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病也如影随形。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就地城镇化,产业支撑与配套服务如何并行不悖?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成为新市民?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厦门作出了积极探索,为科学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规划引领:从平面扩张到合理布局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山边村中心有一个花园式的休闲广场,广场周围,整齐的楼房、洁净的路面、完善的设施随处可见。广场东侧的展示栏中,一幅今昔对比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你看上面的图片,那是山边村过去的场景,看那些土坯房,有的都快倒塌了,村里也是脏乱差。看到村民过苦日子,我这个村长压力真不小。”抚今追昔,山边村村长李明感慨万千。

在李明的带领下,山边村率先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昔日的田野、村庄已变成了东孚工业区,山边村变成了东孚镇经济第一强村,东孚镇也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为现代化新城。

谈到推进城镇化的经验,东孚镇党委书记蔡德进首先提到科学规划。“曾经,东孚镇在发展中也偏重平面扩张,陷入了粗放式增长的泥潭。”蔡德进说,作为承接厦门产业转移的新兴工业城镇,东孚在尊重村庄现状和工业区的基础上,强化与厦门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和功能互补,建设“卫星城”,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厦门大学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高和荣教授指出,厦门推进城镇化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坚持“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以东孚为代表的一批小城镇,成为农村人口的蓄水池,也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节点与纽带。

高和荣分析说,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城市功能和集聚能力较低、城镇化导致农民的失业化、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城市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求城乡规划要从局限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区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规划转变,从无序蔓延向科学紧凑转变,从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向政策型规划转变。

“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编制城乡规划,使城乡规划从热衷关注大中城市转向关注小城镇,从热衷关注经济效益的物质空间转向关注公共利益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高和荣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突破口   城镇化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