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与启示(2)

群众路线给当代政府管理带来的启示

以为群众谋求利益为基础。妥善处理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的矛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各个阶层团结一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发展的有力基础。改善不同层次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是当前社会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必须关注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减少不利于社会团结的消极因素。针对当前官僚主义作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认识不足等问题,政府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基础,积极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具体措施有:加强人才建设力度,坚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政府机关在制定工作决策时,必须以相应的法律规章做基础,以公平、公正和伦理道德观点为理念,培养具有群众服务意识的基层工作者,促使政府从职能型向服务性的转变。此外,还要创新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机制,重点整治有损群众利益的行为,拓展维护群众利益渠道。

培养群众的监督意识。政府腐败问题的不断发生与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有很大的关系,群众路线的应用主要体现为群众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基于当前我国群众监督缺乏物质条件,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不足,群众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开发群众监督的潜力。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激发群众在国家安全管理中的主人公意识,鼓励群众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强化群众提高自身监督水平的意识,使群众自觉使用法律武器,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到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活动中。

鼓励群众参与决策实践。在我国的渐进发展模式应用中,应该充分发动群众的参与热情,集合群众的集体理性和集体智慧,这不仅有益于群众观点得以充分表达,还能为政府作出全面、创新的决策提供线索。广大群众来自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他们多维度、广范围的知识和经验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多元化提供理论根据。具体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层应该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视力度,及时公布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信息。在不影响社会整体稳定的情况下,政府应多披露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群众呈现一个真实的发展环境,并以政府掌握的信息优势正确引导公众舆论。通过强化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意识,使群众自觉形成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动态的习惯,提升政治敏感度,加强信息鉴别能力,进而达到提高群众参与国家决策的目的。

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工作者在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发展而来的正确路线,它自始至终都为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不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基础,都必须被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为中国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注释】

①刘仁荣,方小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②黄建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12~13页。

③潘信林:“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9页。

④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⑤方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中国化样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2~33页。

⑥张奇才,王先俊,高正礼:《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⑦欧黎明,王云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中的群众路线”,《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⑧张莉,孙熙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第14~20页。

⑨冉昌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责编/于岩(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启示   路线   群众   经验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