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型。亨廷顿曾指出,现代化会伴随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我们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风险及难题?
韩庆祥:这也是习近平“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突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并全面开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这可谓“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就是“做大蛋糕”“组织动员”与“政府主导”。在现代化起飞阶段,首要任务都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追赶发达国家。尤其对具有“时空压缩”背景与特征的中国来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追赶”的任务更为迫切。基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定位”,我们党把首要根本任务确定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即“定标”—“做大蛋糕”。要“做大蛋糕”,需进一步“定法”:既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又内在需要政府主导体制,因为这种体制之最大优势,就是决策正确,政府可以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由此,“做大蛋糕”“组织动员”与“政府主导体制”(政府的力量),就被突出出来。
“蛋糕做大”以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对进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形象地称为“发展起来以后”阶段,学界将其归结为“表达诉求、矛盾突发、攻坚克难”阶段。相对“发展起来”即“蛋糕相对做大”以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了表达诉求期。今天,民众在表达各种诉求,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和参与诉求等。民众表达诉求需要合理满足。如何真正破解“表达诉求、矛盾突发、攻坚克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难题?仅仅依靠以政府力量为核心的“政府主导体制”已显得远远不够。而且,如果对高度集中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也易产生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上述难题,而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好的制度模式。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和治国理政的一种新的理解。这里讲的治理,首要是治理国家公共权力,是由“政府主导体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建构治理国家公共权力的现代化制度模式”(政府主导依然蕴含在这一框架中)。而治理国家公共权力的现代制度模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治走向“法”治;由“统”治走向“共”治(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共同治理);由“权”治走向也注重“能”治;由“他”治走向也注重“自”治。这种治理国家公共权力的现代制度模式,既有利于破除权力高度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约的体制机制弊端,也有利于破解由“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及其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和公正缺失的权力运作方式所形成的利益固化藩篱。显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试图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力量“三种力量”来治国理政,并为解决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矛盾、难题和问题提供一整套制度设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记者: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二是直面并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的“潜绩”。一些领导干部多走第一种思路,不愿意走第二种思路。在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路新在哪里?
韩庆祥:这涉及习近平“新政”的另一个内容:“问题导向且用强权与治权统一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也走第一种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种思路,敢于直面并破解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难题和问题,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敢于担当”精神。“左”和“右”是鲜明的意识形态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对“左”“右”的无谓之争及其危害具有深刻体验和认知。他作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期望把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活力引导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来。所以,他明确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其中蕴含的智慧,就是把人们对“左”和“右”的关注及其争论引导到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引导到直面并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上来,引导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引导到注重实际、注重实干和注重实效上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明确的“问题导向”,其新意就在于超越“左”“右”之争,向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转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问题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命运性问题”。这种“命运性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和“四大危险”,甚至包括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阻挠。不破解这些“命运性问题”,就会影响发展稳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当代中国命运。如何破解这些“命运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倒逼改革”。解决这些“命运性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解决“命运性”问题的。由此,他说: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打铁还需自身硬”,可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标志性符号。其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强权与治权统一的执政智慧:要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如“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强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权力),即通过使“自身硬”树立强力强权强硬的中央权威,以有力破解发展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遏制不断泛滥的腐败和不良作风,甚至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同时又必须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治权”,向缺乏制约的公共权力开刀,把权力关在制度尤其是法治的笼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