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腊争夺地中海和黑海的海上霸权
波斯是古代西亚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是通过征服而发展起来的军事帝国。作为古代东方奴隶社会发展到帝国阶段的后起之秀,它一开始就以征战见长,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特别是在波斯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经过大流士一世的军事改革,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都得到了整合和发展,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更为强大,向外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也更为强烈。
公元前517 年,攻略中亚北部游牧部落,取得某些胜利,但未能战胜马萨革泰人,使波斯在中亚的势力始终未能越过锡尔河。公元前514~前513年,大流士率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小亚侵入欧洲,企图渡海远征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结果遭到惨败。但大流士一世为了给自己挽回面子,在败退回师途中占领了色雷斯和赫勒斯滂海峡,色雷斯以西的马其顿也臣服波斯。此后,又进一步向爱琴海扩张,并控制了萨摩斯等一些岛屿,从而切断了希腊各邦与黑海沿岸的商业联系。而由爱琴海经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的航道对希腊特别是雅典来说至关重要,堪称是雅典的生命线,这条线路对希腊人的贸易和生存至关重要,这是希腊人无法放弃的生命线和利益线。
波斯帝国控制了黑海沿岸和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从海陆两线对希腊形成夹击之势,无异于钳住了希腊人的脖子,使希腊各邦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围绕着海上霸权的争夺,希腊各邦与波斯帝国的矛盾急剧激化,终于在两者之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希腊、波斯战争。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的米利都暴动开始,到公元前449年战争结束,前后约半个世纪。在公元前492~479年期间,波斯先后向希腊本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进攻波斯舰队在阿托斯海角遇到风暴,损兵折舰,三百多艘战船撞毁,两万余人葬身鱼腹。第二次远征希腊,从小亚横渡爱琴海,在马拉松战役中被击败。第三次进攻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温泉关战役的胜利,但在随后的萨拉米海战中船体硕大的波斯战船调度失灵,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甚至自相碰撞而沉没。波斯海军遭受重大损失。第二年即公元前479年,希腊人进行了普拉提亚陆战和米卡尔海角的海战,把残留在希腊的波斯主力军歼灭。以后,希腊人又与波斯进行了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各城邦的战争,但那已是希波战争的余波了。
纵观整场希波战争,唱主角的是海军,是双方海上力量的此消彼长,波斯海军败绩连连,并且最终也没有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希波战争以此结束。《卡里阿斯和约》的签订对波斯帝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这一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
根据这一条约,波斯帝国丢失了爱琴海、赫勒斯滂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波斯的海外霸权至此衰落。虽然在希波战争后,波斯帝国一度是希腊世界的最大敌人,波斯通过外交、阴谋、分化、瓦解等手段能够对希腊世界施以政治影响,干预希腊各邦的内部事务,影响希腊政局的发展。但与希腊相比,波斯海军的失败,海上优势的丧失,势必引起波斯帝国在政治稳定、经济、贸易交往、财政来源、军需供应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对波斯帝国的历史进程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波斯没有能力对希腊进行再次的征服,把这一地域纳入自己的版图内。而且由于波斯帝国承认了小亚细亚各城市的政治独立权,小亚每年向波斯帝国国库缴纳的数以千计的“塔兰特”白银也断绝了;从小亚海滨的以弗索到波斯首都苏撒的转回贸易,随着小亚的独立、海上霸权的丧失,波斯帝国的对外贸易之路也被堵死了,波斯帝国向海外“发展”之路被彻底的封杀了。波斯帝国由此从强盛而走向衰败直至最后的灭亡。
尽管“东风没有压倒西风”,东方文明的集大成者波斯帝国没能最后征服希腊,东西方文明由此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沿着各自的脉络传承、演变和发展。但波斯帝国历史上大流士一世所践行的“海洋政策”,无疑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同时也说明大河流域、早熟的灌溉农业所孕育的东方文明不是没有条件面向海洋,征服海洋的,而是由于种种历史的机缘错失了和中止了向海洋进军的征程,波斯是这样,明清时期的中国亦是如此。
(作者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97页。
②姚继德主编:《中国伊朗学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③[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李静新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④王新中:《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4页。
⑤方汉文主编:《东方文化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1页。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