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转型必须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历史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儿女为满足自身需求、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从广义上讲,这也是为现代生活的五千年追求史、转型史。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转型—对狭义现代性的追求始自1861年末的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廷内忧交困,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西方列强强在哪里,现代化好在哪里。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一方面开拓了中国人民眼界,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为自己的而不是为别人的现代性而奋斗创造了制度条件。纵观洋务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八十多年的现代化追求史,利益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统治阶级对自己地位的担忧,知识分子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对旧的、被压迫的生活的反感及对新的,好的生活的向往,都驱动着中国现代性探索的前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新篇章,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能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为自己的现代性而奋斗,我们可以把这段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开研究。1978年前的几十年,虽然经历了大跃进的挫折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至少产生了两个积极成就:一是国家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对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生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迫切的需求,毛泽东曾风趣地指出如果我们不超过美国(国力,亦即现代社会的巨大力量之一)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人民群众也在政治高于一切、生产从属于政治的大环境下尽量摆脱干扰,使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得到了一定的推进。1978年,中共十一三中全会届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其中两个部分尤其值得关注: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解放了压抑已久的人性,为人合理满足自身欲望打下了思想基础;二是全会之后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通过合法劳动满足自身欲望打下了体制基础。至此,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加速阶段。
人为了满足活下去、繁衍后代、获得愉悦的欲望,为了实现对“好的生活”的向往,必须不停地从一个现代迈向另一个现代,正是人类生存状态中常在的“欲有”和“缺乏”这对矛盾间外化为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形式驱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现代迈进。货币在交换活动中的产生及上位在表层上片面化了人的欲望,而资本的出现则放大了这种片面化了的欲望。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家经济运行体制回归价值规律,灵活运用供需关系、竞争机制,并以此实现市场行为人的优胜劣汰,这成功地激发出个体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推动力。但是,我们要提高警惕,预防作为动力的资本再次以其钱生钱的魔力蛊惑人心、片面化并扩大化人的欲望,把中国人民的转型归宿偷换为“资本的现代性”,节制资本,规范资本,以人为本,回到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的现代性转型道路上去。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第8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③[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册),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