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习近平群众观研究述评(2)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化了对习近平理论意义的研究,也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国内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整体研究明显不够系统。目前国内对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尚显不足,反映习近平群众观的整体状况明显不够。当前的研究大多仅仅从习近平群众思想片段及某个方面进行剖析,过程性的、个案型的研究比较突出,有论述群众工作方面的,有论述三观论方面的,有论述民生观方面的,有论述中国精神方面的等等,虽然研究的成果已有一些,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从习近平群众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缺乏系统的整合论述。

第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很少。关于习近平内容的研究,学术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少的。围绕习近平重要讲话所作的解释性说明居多,而对于习近平群众观核心内容的研究更是存在着不足,同时较少从对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去窥探群众思想,对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也较少分析其群众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缺乏历史感与时代性。

第三,习近平的群众观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对于习近平的中国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中国梦中所包含的群众思想还未得到深刻挖掘;当下正进行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于习近平群众路线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学术界从这个角度对习近平群众观进行的研究尚少;习近平为了让领导干部加强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能力的“三观论”、“四有论”和四个强化的研究成果很少,其中包含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和进行民生建设方面的内容研究更是不多,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而提出的“三观论”和“四有论”思想中的群众思想未得到深刻挖掘。

第四,习近平群众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成果。习近平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群众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近两年社会稳定方面需要加强建设,习近平在调查研究中也多次强调要注重社会稳定建设,习近平的群众观对稳定的意义与价值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作者分别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平安校园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3JDSZ100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②要兴磊:“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群众观探微”,《工会论坛》,2001年第7期,第54~55页。

③施友佃:“试论邓小平的群众观”,《福州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第26~27页。

④刘明贵:“邓小平的群众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0期,第1~2页。

⑤罗华文:“论江泽民的群众观”,《学术探索》,2003年第1期,第16页。

⑥李延明:“论胡锦涛的群众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第70页。

⑦覃喆:“论实现‘中国梦’依靠力量的理论依据”,《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4期,第26~29页。

⑧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⑨张书林:“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架构”,《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年第3期,第6页。

⑩刘开法:“习近平的民生观研究”,《前沿》,2013年第6期,第5~6页。

兰益江:“心系农民、服务农村的创新探索—评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第132页。

姜爱林:“论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学习习近平干部选用‘四有论’的体会与思考之三”,《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第9页。

文海:“ 推动树立正确‘三观’”,《今日浙江》,2010年第17期,第33页。

孙百量:“习近平的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党史文苑》,2013年第9期,第40页。

任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当代阐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6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习近平   群众观   述评   研究